1.王斌全的职务

中华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委员_中华耳鼻喉科学

国家一级医学刊物中没有医学院的院刊。国家一级医学刊物有以下:

1、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血液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血液学与输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包括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血液病临床病理、输血血液制品、代血液研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

2、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的消化专业医学学术期刊。1981创刊,规格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本,月刊。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的中高级医学科学工作者。主要报道泌尿外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且与泌尿外科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

4、中华学杂志

《中华学杂志》1981年创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广醉学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中华学杂志报道学领域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医学研究。

5、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为我国显微外科专业性刊物,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的专业性的学术性期刊。前身为《显微外科》,1985年更名为《显微医学杂志》,1986年改为现刊名。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出版的政策、法令;遵守科技道德和编辑道德,严守国家机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为办刊方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学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消化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血液学杂志

王斌全的职务

张庆松是中国最早从事耳鼻咽喉科专业的前辈之一,又是中国变态反应学的创始人。他在耳鼻咽喉科和变态反应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发表过许多著作。早在当住院医师时,他就有意研究中国人鼻窦的发育,并为此与当时北京协和医院停尸房的管理人员达成协议,提供家属不要的死婴头颅,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进行解剖。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出第一篇论文《中国人的鼻窦发育——100个婴儿头颅的解剖》,发表于1936年在檀香山出版的美国(《远东论坛》)上。这项研究对儿童鼻窦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1939年,他从美国回北平后,任职于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刚上任,当时负责耳鼻咽喉科的刘瑞华即告诉他,耳鼻咽喉科病房里住着一名喉阻塞的患儿,经气管切开后,呼吸困难已解除,但一直堵不了管,因而长期住院,大家束手无策,喉阻塞的原因不明。张庆松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进行有关检查,确定引起喉阻塞的原因是对牛奶的变态反应。从其饮食中排除牛奶后,患儿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喉的呼吸功能,顺利地堵管、拔管而出院。此后,张庆松将本例连同在美国见到的两个类似病例,先后以喉变态反应为题,在国内外杂志上作了报道。他总结到:“以上所报告之三病例,皆极有兴趣,且予吾人以极有价值之教训。第一病例除喉部发生病态外,尚有鼻部及皮肤症状。第二病例喉部及气管支气管皆发生同一病变。第三病例喉部及肠胃部同时发生病态。此三例皆已确实证明与变态反应有关,且皆系对牛乳发生过敏性者。仅用饮食治疗法,即可立见功效。著者深信喉部变态反应症,绝非如常人想象之稀罕,故吾人诊治喉部阻塞疾病时,当注意有变态反应之可能。”

在1940年发表于美国(《耳鼻喉科文集》)(儿童扁桃体切除与变态反应的关系:常规扁桃体切除病例中呼吸道变态反应的发生率)一文中,张庆松根据对200例扁桃体切除手术的分析,发现26例(13%)的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根本没有手术适应证;切除扁桃体不仅不能解决患儿原来的病状,而且加重或产生各种新的呼吸疾患,因而认为这些患儿进行手术是错误的。这项研究在国际上没有先例。滥行扁桃体切除手术的情况在欧美普遍存在;例如当时美国每年行此手术123.5万人次,而其中16万人次是不该做此手术的;在美国,有的医院甚至把扁桃体切除手术作为儿童的一项常规手术。美国医学会对此论文给予高度评价,并发表评论,呼吁耳鼻喉学界重视此问题。张庆松的这个观点震动了国际耳鼻喉科学界,以后的许多资料(如扁桃体是免疫器官,至少在婴幼儿时期是有功能的)都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1953年,在《变态反应性鼻炎及鼻窦炎》一文中,他指出,在前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所见的鼻病患者中,40.3%是变态反应性的;并指出,在单纯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和鼻窦炎,手术疗法是绝对禁忌的。鉴于当时医学界对变态反应的了解普遍不够,许多变态反应性鼻炎和鼻窦炎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手术,其结果不但是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增添了手术的后遗症,所以这篇文章是有很大指导意义的。

《一○八聋人调查》是张庆松在40年代进行的工作,对象是北平市立聋哑学校和北平私立聋哑学校全体聋哑人和门诊患者。1956年,他在《一○八聋人调查》一文中指出,30例属于先天性聋,78倒属后天性聋;在后天性聋中,急性传染病致聋占绝对多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对聋哑人进行调查,这些调查例数较多,而且与他的论文相比,后天性聋在其中所占比例也显著下降,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制度的不同对聋症发生率的影响。

1955年至1956年间,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曾收治多名恶性肉芽肿患者,治疗效果大多不满意,死亡者多。张庆松根据此病的一般过程,病理特点,治疗反应,在《恶性肉芽肿》一文中,提出了变态反应发病机制的可能性。当时的医学水平不可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由于免疫学的发展,后来对这一类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经证明恶性肉芽肿有不同的临床类型,其中的Wegener 肉芽肿病确属变态反应Ⅲ型病变,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化脓型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多发病,过去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效果常不理想。张庆松在《慢性化脓性鼻窦炎治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一文中写到:“鼻窦根治术往往在清除病变组织的同时,也破坏了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正常结构,其结果不仅影响治愈,反而增加病人痛苦”。他根据变态反应学的发展、鼻和鼻窦生理学的发展,以及磺胺制剂和抗生素治疗的进步,预言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将会有一个根本的变化。他写到:“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治疗过去是以外科疗法为主,很少用内科疗法。现在则用综合内科和外科疗法,两者并重。外科疗法则以保守性为主。根据过去和现在的演变预测,随着耳鼻咽喉内科学包括变态反应学、生物化学、内分泌学、抗生素学和维生素学的发展,将来慢性化脓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将会大大降低,它的治疗将逐步趋向于耳鼻咽喉内科学的范围。”后来的情况完全证实了他当初预言的正确性。

1961年初,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曾连续见到两例金**葡萄球菌肠炎。第一例为鼻咽纤维血管瘤,因经鼻腔取活组织引起出血不止,经用纱布条填塞后止血,但纱布条不能撤除,每抽换纱布均引起大出血。由于长期不能撤除填塞物,出现局部感染,体温上升,用青霉素不能控制感染,乃加用链霉素肌肉注射及氯霉素口服,但局部感染有增无减,又加用红霉素静脉滴注,仍无效。鉴于出血及炎症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决定于全身下行肿瘤切除术。术后出血停止,继续应用上述4种抗生素,但体温不降,并开始腹泻稀便,血培养发现金**葡萄球菌,诊断为金**葡萄球菌肠炎及菌血症。经用新生霉素口服后病情迅速好转,于手术后一个月痊愈出院。此后不久,又收入一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由于入院时给予氯霉素口服,手术后也合并了金**葡萄球菌肠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由于当时耳鼻咽喉科临床医师对金**葡萄球菌肠炎这一严重并发症普遍缺乏认识,张庆松结合此两病例撰写了《耳鼻咽喉科所见的金**葡萄球菌肠炎——抗菌素的严重并发症》一文,指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所致。建议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应用,尤其要避免不必要的大剂量长期应用。严格控制医院内的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改善病人一般情况等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1981年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三届全国耳鼻咽喉学术会议是张庆松参加的最后一次全国性大会。这次大会的一个中心议题是防聋治聋。在这次大会的推动下,防聋治聋工作发展较快,特别是有关听力学的研究进行的较多,先后召开了两次听力学的学术会议和举办了学习班,与之有关的聋人康复和助听器事业等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他建议成立的3个专业组业已陆续成立,并开展了工作。 治学严谨,不图虚名,坚持实事求是,是张庆松在学术上的一贯作风。在“”的年代里,针刺治聋的风刮遍了全国,“疗效”由百分之七八十“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多,最后达到百分之百。有关针刺治聋哑的文章雪片似地飞向《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室,作为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主编的张庆松面临着严峻的抉择。他坚决顶住了这阵歪风,坚持不在他主管的杂志上发表一篇不实事求是的文章。他的这种高风亮节赢得广大耳鼻咽喉科工作者的信任和支持,为此他也没少挨批斗。

80年代初,报刊、电台大肆宣传“特异功能”,有些耳鼻咽喉科医生也对此将信将疑起来,甚至把它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讨论。他在一次会议上专门谈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一个耳鼻咽喉科医生,我就不相信耳朵还有认字的功能。如果耳朵能认字,还要眼睛干什么?”他的这些话是在请教了心理学家、魔术师后才说出的。他告诉大家,他所请教的魔术师都表示,所谓“特异功能”这一套,魔术师们都能变出来。

这一股席卷全国的“特异功能”风激起了一些投机取巧的荣华富贵梦,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医学界的权威人士出来表态支持,于是在张庆松的家里,就出现了手提烟酒,甚至公然以钱财为钓饵的不速之客。对于这些人,张庆松都是轰之出门。

对于耳鼻咽喉科同道们在学术上的失误或错误思想,张庆松也向来是严格要求,绝不将就。70年代后期,国内有人提倡无行小儿扁桃体挤切术,并且不厌其烦地屡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言,介绍“经验”。张庆松气愤地指出:近代外科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无麻是违反此一原则的。由于他的坚持,无手术在全国的推广才得到阻止。

在70年代后期,某教授创导用菌苗脱敏治疗感觉神经性聋,以后又把这方法推广到治疗精神分裂症等多种疾病。张庆松指出这个研究的设计存在问题:菌苗经高压消毒,抗原性早已破坏,那里还能有脱敏的效用?而且,脱敏治疗只适用于Ⅰ型变态反应病,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病是属于I型变态反应病。但是,这一项研究竟然在当地被评为科技成果,并报送到卫生部,准备与国外交流。张庆松得知后坚决予以阻止。

任山西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疾病研究所所长,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耳鼻咽喉教研室主任等职务。

任《中华耳鼻咽喉科学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学杂志》、《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等一类杂志编委。

担任全国医药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科学》(八年制及七年制)教材副主编,第5版卫生部规划教材《眼耳鼻喉口腔科学》教材主编,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耳鼻咽喉科学》五年制编委。

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专业山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