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眼科_关于眼科医书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5、《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难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白内障这一病名最早则见于唐朝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其中还记载了“金针拨障术”。在眼科裂隙灯下可见眼球内本来为透明组织的“晶状体”变得灰白混浊,这称为“晶状体混浊”,也就是临床上常说的“白内障”。其实,白内障的形成原因与年龄相关,是一种老化现象,就像头发变白一样。此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一般50岁以上开始出现,到七八十岁时的发病率可达80%以上,这种类型的白内障叫做“原发性老年性白内障”,为临床上最常见。除此之外,还有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以激素为代表的药物性白内障、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性白内障、眼内炎症性白内障等其他类型。这些类型的白内障在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属于继发性白内障。

中医把白内障称为“圆翳内障”,此病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眼科著作《秘传眼科龙木论》。关于其病机,古代汉医学丛书《证治准绳》认为是“肝肾俱虚而得”。 “白内障”这一病名最早则见于唐朝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其中还记载了“金针拨障术”。

如需更多关于“白内障”的资料,建议查阅古籍或咨询专业的眼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