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标准_口腔科诊疗规范与操作规程
1.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腔科医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2.口腔科医护操作规程
第一篇 呼吸内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肺炎
第二章 肺脓肿
第三章 肺结核
第四章 支气管哮喘
第五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六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第七章 特发性肺纤维化
第八章 肺血栓栓塞症
第九章 自发性气胸
第十章 胸腔积液
第十一章 呼吸衰竭
第二篇 心血管内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心力衰竭
第二章 心律失常
第三章 原发性高血压
第四章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第五章 风湿性心脏病
第六章 感染性心内膜炎
第七章 扩张型心肌病
第八章 心肌炎
第九章 急性心包炎
第十章 心脏病介入规范
第三篇 消化内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反流性食管炎
第二章 慢性胃炎
第三章 消化性溃疡
第四章 肠结核
第五章 结核性腹膜炎
第六章 溃疡性结肠炎
第七章 慢性肝炎
第八章 肝硬化
第九章 原发性肝癌
第十章 肝性脑病
第十一章 胰腺炎
第四篇 肾内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肾小球肾炎
第二章 肾病综合征
第三章 IgA肾病
第四章 糖尿病肾病
第五章 过敏性紫癜肾炎
第六章 狼疮性肾炎
第七章 急性间质性肾炎
第八章 急性肾盂肾炎
第九章 急性肾衰蝎
第十章 慢性肾衰竭
第五篇 血液内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缺铁性贫血
第二章 巨幼细胞贫血
第三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四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第五章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第六章 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粒细胞缺乏
第七章 急性白血病
第八章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第九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十章 淋巴瘤
第十一章 多发性骨髓瘤
第十二章 过敏性紫癜
第十三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第六篇 内分泌风湿免疫内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二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第三章 甲状腺炎
第四章 Cushing综合征
第五章 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第六章 内分泌性高血压
第七章 糖尿病
第八章 血脂异常
第九章 痛风
第十章 骨质疏松症
第十一章 结缔组织病和风湿性疾病
第七篇 神经内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第二章 急性脊髓炎
第三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第四章 脑梗死
第五章 脑出血
第六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
第七章 化脓性脑膜炎
第八章 单纯性脑炎
第九章 结核性脑膜炎
第十章 帕金森病
第十一章 癫痫
第十二章 偏头痛
第十三章 周期性麻痹
第十四章 眩晕
第八篇 传染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急毒性肝炎
第二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三章 流行性出血热
第四章 伤寒
第五章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六章 细菌性痢疾
第九篇 普通外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第二章 休克
第三章 外科感染
第四章 外科病人的营养支持
第五章 烧伤
第六章 颈部疾病
第七章 乳房疾病
第八章 腹外疝
第九章 腹部外科急诊
第十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
第十一章 肠疾病
第十二章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
第十篇 骨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常用急救固定技术
第二章 骨折及关节损伤
第三章 手外伤及断肢(指)再植
第四章 脊柱脊髓损伤
第五章 周围血管神经损伤
第六章 运动系统慢性损伤
第七章 颈肩痛和腰腿痛
第八章 骨与关节化脓染
第九章 骨与关节结核
第十章 非化脓性关节炎
第十一章 先天性疾病
第十二章 骨肿瘤
第十一篇 神经外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颅脑损伤
第二章 颅内肿瘤
第三章 脊髓疾病
第四章 脑血管性疾病
第五章 先天性疾病
第六章 颅内感染性疾病
第七章 功能神经外科疾病
第十二篇 胸心外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胸部损伤
第二章 胸壁结核
第三章 慢性脓胸
第四章 肺癌
第五章 食管癌
第六章 原发性纵隔肿瘤
第七章 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第八章 后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第十三篇 泌尿外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男生殖系统损伤
第二章 泌尿、男生殖系统感染
第三章 肾结核
第四章 尿石症
第五章 良性前列腺增生
第六章 泌尿系统肿瘤
第七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的其他疾病
第十四篇 肝胆微创外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肝疾病
第二章 门静脉高压症
第三章 胆道疾病
第四章 胰腺疾病
第五章 脾疾病
第十五篇 妇产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正常分娩
第二章 妊娠时限异常
第三章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第四章 输卵管妊娠
第五章 妊娠晚期出血
第六章 多胎妊娠与死胎
第七章 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第八章 妊娠合并心脏病
第九章 异常分娩
第十章 分娩期并发症
第十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十二章 宫颈癌
第十三章 子宫肌瘤
第十四章 葡萄胎
第十五章 卵巢上皮性肿瘤
第十六章 月经失调
第十七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十八章 不孕症
第十九章 内镜检查与治疗
第十六篇 儿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新生儿疾病
第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章 小儿腹泻
第四章 血液系统疾病
第五章 急性肾小球肾炎
第六章 性脑炎和脑膜炎
第七章 感染性疾病
第八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第十七篇 肛肠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痔
第二章 肛裂
第三章 肛窦炎
第四章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第五章 肛瘘
第六章 大肠息肉
第七章 直肠脱垂
第八章 肛门失禁
第九章 肛门瘙痒症
第十章 慢性功能性便秘
第十八篇 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全身操作规范
第三章 局部操作规范
第四章 穿刺置管操作规范
第十九篇 口腔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牙体牙髓病
第二章 牙周病
第三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第四章 唇腭裂
第五章 黏液囊肿
第六章 颞下颌关节脱位
第七章 常见口腔黏膜病
第八章 牙拔除术
第九章 错?畸形矫治
第十章 烤瓷冠义齿修复
第二十篇 耳鼻咽喉颌面外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鼻部疾病
第二章 咽部疾病
第三章 喉部疾病
第四章 气管食管疾病
第五章 耳科疾病
第二十一篇 眼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角膜炎
第二章 白内障
第三章 青光眼
第四章 葡萄膜炎
第五章 术后眼内炎
第六章 视网膜病
第七章 屈光不正
第八章 斜视
第九章 弱视
第十章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第十一章 眼外伤
第二十二篇 急诊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急诊常见疾病
第二章 急诊常见症状诊疗
第三章 急救基本技术操作
第二十三篇 中医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痹病
第二章 黄疸
第三章 咳嗽
第四章 水肿
第五章 胃痛
第六章 消渴
第七章 心悸
第八章 胸痹心痛
第九章 眩晕
第二十四篇 理疗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电疗法
第二章 磁场疗法
第三章 光疗法
第四章 超声疗法
第二十五篇 高压氧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高压氧治疗适应证
第二章 高压氧治疗禁忌证
第三章 高压氧治疗方案
第四章 高压氧治疗的护理
第五章 高压氧舱操作规程
第六章 舱内卫生与消毒
第七章 高压氧常见病诊疗规范
第二十六篇 皮肤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带状
第二章 脓疱疮
第三章 头癣
第四章 疥疮
第五章 梅毒
第六章 寻常型痤疮
第七章 银屑病
第八章 玫瑰糠疹
第九章 多形红斑
第十章 结节性红斑
第十一章 盘状红斑狼疮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荨麻疹
第十四章 药疹
第二十七篇 介入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介入治疗概论
第二章 介入治疗各论
第二十八篇 康复科诊疗规范
第一章 脑卒中的康复
第二章 颅脑损伤的康复
第三章 脊髓损伤的康复
第四章 骨折后康复
第二十九篇 门、急诊病历的书写
第一章 门诊病历的书写
第二章 急诊病历的书写
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腔科医生需要掌握哪些知识?
管理技术标准化对口腔医疗质量
论文摘要:传统口腔医疗机构通常是依靠业主经验管理,属于典型的?人治?企业。很多时候?人治?的管理往往是遇到问题时由业主按以往的经验解决,过后其效果怎样没有一个明确的检验,很难做到标准化管理,当然也很难向患者提供一个标准化的稳定的口腔医疗质量保证。随着我国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口腔医疗机构规模的不断发展扩大,沿用老一套的管理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口腔医疗机构经营和发展的需要,怎样变口腔医疗机构管理由?人治?为。法治?,建立起共同遵守的管理技术标准化,是口腔医疗机构发展过程中必须突破的问题。
管理技术标准化是把已经管理实践检验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技术方法总结,提炼为标准,再通过实施标准,使该管理技术方法获得更广泛、更有效的应用,从而获取更显著效果的活动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与保证产品质量,管理技术标准化逐步走上标准化舞台。在21世纪,不仅原来的管理技术标准化会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而且还会出现更多的管理技术标准化领域。所谓医疗质量标准化,就是对医疗质量的要求界限和规定;它是根据医疗工作任务和有关的方针、政策和限定的科学要求以及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等为依据,经分析研究制定并以条文或指标明确表达的;它是要求有关人员应遵照执行的界限和规定;它是通过质量教育,建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信息系统和质量管理制度等,来使其适应大众对保健和医疗的合理要求的。医疗质量标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没有医疗质量标准则谈不上医疗质量管理。例如:2004年由中华口腔医学会组织全国著名专家集体编写的口腔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规范各级口腔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技术操作和诊疗行为,提高口腔医疗质量,己成为口腔医疗机构应当执行的基本规范。
随着私资、外资的进入,我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相对封闭的状态将被打破,口腔医疗质量管理决定了口腔医疗机构的利润和发展。口腔医疗机构为了争取患者就必须提高服务质价比,提高口腔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医患关系的转变将促使口腔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未来的口腔医疗服务,将始于患者需要,终于患者满意,而这也正是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核心概念。口腔医疗机构全面引进1S09000标准,通过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作业六大流程的可控机制,提高口腔医疗服务水平,已被证实是一种事半功毽的有效措施?。用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可行和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提供足够的,鼓励医务人员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工具致力于过程的持续改进,增进口腔医疗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取得事业上的稳步发展。我们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口腔医疗机构用ISO9001系列标准。
1制订目标标准
以国家的有关卫生方针和政策、口腔医疗服务范围内患者的需求、国内外同类口腔医疗的有关情报资料、口腔医疗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划、上年度(或前一时期)达标情况等为科学依据,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制订出既高于实际又留有余地的、切实可行的标准。认清医疗质量标准的目的意义及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明确每个医务人员、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现状与目标标准之间的差距,为缩短差距需解决的具体问题及必须完成的任务、承担的责任和应有的权限,以保证各项工作质量的可靠性。
优质的口腔医疗服务应达到以下目标:①安全(safe):避免医疗过程中所带来的医源性损伤,避免医疗不及时而贻误最佳的医疗时机;②实用(effective):提供的医疗服务必须有明确的科学理论依据,不能为了口腔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利益在检查、治疗、护理过程中随意增加或减少项目;③及时(timely):尽量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和院外成本;④高效(efifcient):避免浪费,包括人员、材料、时间、精力;⑤平等(equitable):无论患者的年龄大小、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差,口腔医疗机构都要一视同仁,提供同样的质量服务;⑥以患者为中心(patient?centered):包括对患者负责,尊重患者,在医疗和服务过程中尊重患者的选择、需求、价值。
2制订医疗工作质量标准
具体制定医疗工作质量标准时,第一,要坚持质量的科学性,即每项质量标准都必须真实地反映出科学规律和要求,所具有可计量的质量特性和可分类的质量特性(如分数评定、分析系数等)以明确变量划入质量范围;对因目前科学技术尚不能控制的因素应划在质量管理之外。第二,要坚持质量标准的先进,性,即质量标准水平要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不应满足于低标准。每个阶段的?终又是下阶段的?始循环往复,不断强化和提高质量标准,推动口腔医疗质量的提高。第三,坚持质量标准的严肃性和相对稳定牲。各项质量标准的栽定和实旋不应朝令夕改,而应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的不断发展,以及口腔医疗工作条件的不断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对某些质量标准进行补充修订,以保持其先进性。第四,必须保持质量标准的统一性,即按照质量标准级别,在相应范围内的同一项工作或技术的质量标准必须一致;互相衔接的工序和技术质量必须有成套的统一质量标准。
2.1环节质量标准
①诊断工作质量标准包括诊断工作的各项技术操作标准,诊断判定标准及诊断符合率等指标。②口腔医疗工作质量标准包括一切治疗工作的实施标准,如口腔医疗方案选定标准、备牙标准、取模标准、处方用药和各种医疗处置标准以及医务人员分级服务标准等。③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包括各项护理工作技术质量标准。④消毒管理质量标准包括消毒隔离设施、操作、管理标准;各种卫生学监测标准。⑤材料消耗标准:各类疾病治疗的经济核算、成本管理及工作质量标准。对临床操作项目根据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分解,将每一操作步骤标准化,强化培训,实现分工操作。
2.2要素质量标准
要素质量标准主要指人员质量标准、技术质量标准、仪器设备质量标准。在完整的口腔医疗过程中,上级医师可根据经治医师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患者的进展情况,决定对治疗过程的介入。但更重要的经治医师应知道何时需上级医师会诊。为保证治疗的标准化操作,各种器械、材料也必须规范化。
2.3终末医疗质量标准
终末医疗质量标准是以医疗质量为主、医疗质量标准为中心所形成的终末质量标准体系。终末医疗质量是以病例质量为核心的,同时包括效率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效果指标。例如,正畸结扎包括各个分解动作的手势,不同情况下的结扎方法及松紧程度;粘接剂调拌包括粉液比例、调拌方式、调拌时间等。
口腔科医护操作规程
成为一名优秀的口腔科医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1.解剖学和生理学:了解人体口腔、颌骨、牙齿等部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神经、血管等组织。
2.病理学: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龋齿、牙周病、口腔癌等常见疾病。
3.诊断学:掌握各种口腔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能够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
4.牙科学:学习牙齿的生长发育、形态结构、功能特点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各种牙齿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5.口腔外科手术学:了解口腔外科手术的操作技巧、术后护理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独立完成各种口腔外科手术。
6.材料学:熟悉各种口腔修复材料的性质、应用范围和使用方法,能够根据患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
7.放射学:掌握口腔X线摄影技术和影像诊断方法,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8.心理学: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能够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提高治疗效果。
9.医学学:遵守医学规范,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权,保护患者的权益。
10.持续学习和更新知识: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口腔科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各医院口腔科医护操作规程描述有不同,大致要求如下:
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为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必要时配带防护镜、手套(手套一人一用一废弃)。
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一)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手机、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等)每人用后必须严格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需按要求消毒。?
(二)器械尽量用物理灭菌法灭菌,有条件的医院可配备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如使用化学灭菌剂,每日必须进行有效浓度的测定。?
(三)修复技工室的印模、腊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使用中效以上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口腔专用X线照相室应严格控制拍片中的交叉感染。
用紫外线作室内空气消毒.对每例患者每次就诊时详细询问病史,尽可能了解与口腔临床操作有关的交叉感染的重要疾病,必要时做相应的化验检查,每例患者治疗前用氯己定液漱口,减少口腔中的菌落.
医护人员必须建立保护意识和执行操作规程普遍性预防措施由于从患者的病史及检查中不能可靠地判断是否感染了艾滋病(或其他血源性传播性疾病,同此对任何患者均应一致对待,取预防隔离措施.
口腔科医生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媒介应养成戴手套和洗手的习惯,在口腔治疗过程中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及配戴防护镜,诊治每例患者后认真洗手.无菌操作原则,治疗过程中避免戴污染手套去拿无菌物品,尽量使用脚控开关调节治疗椅,对于照明灯开关使用一次性覆盖物;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小心操作,防止误伤自己或患者.
口腔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
一般口腔器械消毒灭菌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口腔器械要按消毒清洗灭菌的程序处理.各类车针,扩大针,拔髓针,牙周刮治器,洁牙器等小器械使用后先用戊二醛浸泡,,再用清水冲洗擦干.分类包装用小型高温蒸汽灭菌器灭菌.拔牙钳,牙挺,非一次性弯盘,探针,镊子,牙龈分离器,牙凿,骨凿,持针器,剪刀,玻璃调板,剔挖器,取模托盘,银汞充填器,金属雕刀,三用枪等使用后用含有效氯,浸泡,,清洗擦干分类包装用高温蒸汽灭菌.口腔检查器材一律使用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口腔器械盒,吸唾器,漱口杯,注射器,手套等,使用后浸泡于含有效氯消毒液,浸泡的容器要加盖,初消后由供应室回收集中毁形分类装入**塑料袋再装入专用密封桶定点上锁放置,每日由当地环保部门指定的特种医疗垃圾回收公司上门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交接登记,禁止回流市场.
洁牙手柄,高速涡轮手机的消毒灭菌高速涡轮手机,是口腔门诊使用最多,污染最严重的医疗器械,其内部较难消毒.治疗完毕将水汽开关开启,冲洗水汽系统,用戊二醛棉球将钻针周围的残垢擦掉,将钻针卸下,然后将手机卸下,再用戊二醛棉球擦拭手机外部,用清水冲洗擦干,从管口
喷入牙科手机清洁润滑剂,袋装封口注明灭菌日期,再放入小型预真空高温蒸汽灭菌器,接通电源,启动消毒器,选择程序及灭菌温度和时间.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的管理
各科室应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室兼职监控医生,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督促本科室人员进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对卫生员的卫生学管理.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消毒灭菌物品是否合格,必须通过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才能确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定期监测.使用中消毒剂,灭菌剂的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月数次,其细菌含量必须控制在指定范围内;灭菌剂每月监测数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戊二醛应每周监测.物品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每月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和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应使用中灯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