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实验室眼科_glp实验室设计布局
1.内蒙古专科学校有哪些
2.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三家中医院校各有什么优势及特色?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
3.介绍一下内蒙古医学院
4.内分泌胰腺及糖尿病
5.内蒙古专科学校排名
满怀信心 背水一战
为实现我院“迎评申硕”目标而奋斗
——在海南医学院第三届教代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焦 解 歌
(2005年4月1日)
各位代表、各位同志:
现在,我代表学院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同时请各位列席代表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全院师生员工在学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克服了因财政紧缩政策使我院年初预算无法全部实现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本年度的主要任务。
一 确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理清了发展思路
我院第二次党代会确立了未来10年“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使我们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项目驱动,四轮齐转”的工作方针,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院上下人心凝聚,士气高昂,各项事业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 实施项目管理责任制,摸清了工作套路
制定《海南医学院项目管理责任制实施意见》,签署了项目管理责任书。按照“塔型管理”的原则,将教学、科研、医疗、后勤及相关产业四大块工作分成12大项共94个小项目,明确责任部门、牵头部门以及责任人。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项目工作整体进展比较顺利,完成41项,基本完成22项,有31项正在进行。尚未完成的项目绝大多数是由于缺乏资金支持等因素造成的。通过实施项目管理责任制,我们摸清了工作套路,积累了工作经验,为今后项目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 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强化了内涵管理
认真贯彻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互动”体制和以辐式领导、塔型管理、网状监督为基本内涵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开通了“书记、院长信箱”和“执行监督信箱”,加强“源头参与”的力度,有效地推进了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的工作。倡导执行文化,努力提高执政能力与执行力度。在省委、省的关心和支持下,完成了学院领导班子的调整。新班子能够做到职责明确、团结共事、高效创新、民主务实、廉洁自律,树立了良好的整体形象。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尝试用绩效评估对干部进行评价,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学院行政管理能力和各部门服务功能均得到增强。
此外,还聘请了法律顾问,成立了海南海医嵩阳项目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造性地借助企业的力量来推动学院的发展。
体制创新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校内外产生积极的影响。《人民日报》海外版曾以“在体制创新中发展热带医学教育”为题对我院改革情况进行了深入报道。
四 狠抓评估方案的落实,“迎评”工作稳步推进
认真落实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通过开展动员宣传和全面自查工作,明确了方向,找出了差距,使整改建设有的放矢。先后组团赴广西、福建、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的院校考察和取经,邀请中南大学等名校的专家前来指导工作。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有效地推动了“迎评”工作的开展。
五 教学工作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
教学工作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15门医学类主干课程中绝大部分课程的卷面成绩为扩招以来的最好成绩。全国大学英语四级合格率接近了“普通高校”的平均水平。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也较往年明显提高。有8名应届毕业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是我院有史以来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考风明显好转。有4项教学成果获得2004年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医学免疫学》、《病理学》、《诊断学》等3门课程通过了省教育厅精品课程评审,其中《医学免疫学》课程被推荐参加2004年全国精品课程评审。
办学指导思想更趋明晰。经过对现代教育思想的认真学习和反复论证,进一步理清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学院的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目标定位。这“五个定位”的表述,是社会的需要与自身的条件、发展热情与教育规律、整体提升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结果。
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出台了《海南医学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措施》。文件下发后,各职能、教学服务部门纷纷制定对教学第一线服务的承诺,非教学管理部门积极面向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各项活动。
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去年,新增教学设备1239万元,使我院的生均设备值升至7095元;新增教学行政用房12818M2;新增图书10万册;新增挂牌的教学医院、教学基地13家。目前学院有教学实习医院(基地)27家,病床数达10253张;完成了网络升级,使新址校园网络进入全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并通过光缆与宿舍、家属区联接。建成信息应用系统、服务系统、多媒体教学平台及校内多个部门的网页,基本能够满足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
教学管理套路清晰。按照“突出质量要求,严抓考风考纪,规范日常管理,奖励惩罚互济”的工作套路,加强教学管理,取得较好效果。一年来,主干课程、大学英语全国统考、计算机全省统考等反映教学质量的主要指标完成比较理想。考试工作中,各部门通力合作,认真贯彻“五专”、“五严”,对遏制考风乱局、促进学风改善起了重要作用。出台了《教师工作量计算与管理办法(试行)》、《教师授课质量评价规程》等40多个教学管理文件。认真落实《海南医学院教学奖励暂行规定》,深入开展教学表彰项目14项,颁发奖金30多万元。
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各二级教学单位在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更新教育观念的讨论活动,共撰写教学论文178篇,设立院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共13项。
六 以“申硕”为契机,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以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为契机,抓学科建设。制定并落实《海南医学院2004~2010年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及重点学科遴选机制等配套措施,初步形成了由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个校级重点学科以及一批后备学科构建的学科群体系。与北京大学联合招收了1名生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完成了第二届医疗专业研究生班的课程。已答辩授予硕士学位4人。有8位在职研究生通过了国家考试,进入开题报告阶段。此外,有16位教授被聘为山西医科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七 认真组织,积极引导,科研工作喜获丰收
建立健全《海南医学院科研津贴与奖励暂行规定》等制度,加强科研管理,科研工作取得了历史上最大的收获。一年来,全院获纵向课题16项(不含苗圃基金1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是2003年的3倍。课题经费达167万元(不含苗圃基金和配套经费),比2003年增加约60%,超40%。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同时有5项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资助金额达94万元。这是我院有史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和资助金额最多的一年。有7项科研成果获海南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是我院有史以来获奖最多的一年。设立学生科研基金,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有7个项目获得资助。形态学实验室等6个基础课教学实验室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合格复评,其中机能学实验室还荣获了“海南省高校实验室先进集体”称号,有3位教师被评为“海南省高校实验室先进个人”。
八 努力拓宽办学门路,对外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
先后与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团体开展学术交流,取得多项成果。与香港万全集团合作创办了海南医学院万全药学院;与菲律宾世界城市大学联手开设了护理学专业(国际护理班);与巴西FIOCRUZ基金会在热带病防治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新加坡达尔文教育集团就联合开办独立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就在我省建立大型国际医疗保健中心的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省新华书店向我院捐赠价值6万元的精品图书;交通银行为我院新建数字化图书馆、国际养老康复中心、海颐名仕苑等项目提供20亿元的综合授信支持。此外,我们还与省医药行业联合开办了成教药学专科班;与海南华宝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高隆大厦整体发售协议;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妇幼保健院、文昌市人民医院、海口市制药厂等分别联合建立起我院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教学实习医院(基地)。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健康教育与护理科研师资培训班”、“中国生理学会信息化医学机能实验教学理论与实践学习班”等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尤其是成功组织了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韩启德院士学术报告会等重大学术活动。聘请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世界卫生急救医疗基金会秘书董事、秘书长韩国屏等知名专家学者为我院名誉教授、特别顾问。
九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认真落实教师“硕士工程”引进,制定并实施《2004~2010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一批人才汇聚我院。一年来,新引进专任教师67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43人,使专任教师的硕博比例从2003年底的27.8%升至2004年底的39.5%,进一步改善了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学位结构。我院的人才引进工作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评价。《海南日报》曾头版头条发表“梧桐栽好,百凤来朝—海南医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二三事”文章,热情报道我院引进人才工作情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近日,我院被评为海南省25个海南人才建设成果显著单位之一。
十 繁荣校园文化,齐抓校风建设
通过给绿化园地和道路命名立碑、“安全文明生态学校”创建活动,举办首届田径运动会、第三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洪志功先进事迹报告会、服务西部报告会以及开展暑期大学生志愿者“三下乡”医疗服务,组织爱心捐款、捐赠图书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繁荣了校园文化,提高了师生综合素质。一年来,有1人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1人获“中华眼科学会奖”;1人被评为“海南省优秀教师”。此外,有19人获得省级表彰;4个单位获省级表彰。我院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88.18%,高于全省高校平均水平。学生代表队参加“枫叶杯”全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和海南赛区全国“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获得二等奖1项,优胜奖4项;参加“海南省五大高校计算机巡回知识竞赛”荣获团体第一名。近日,院团委获2004年团省委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
在校风建设方面,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大多数师生员工爱岗敬业。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和机关后勤人员的工作作风逐步改善,各方面团结得到加强,校园平安和谐。
(十一)加强特色专科建设,附院工作再上新台阶
完成了附院第三次全员聘任工作,初步建立起灵活的人事与分配机制,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较为充分的调动。
配备专业人员,购置设备,使心外科、放疗科的筹建工作顺利完成并即将投入使用。组建国家级临床药理实验基地,申报6个专业并一次性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开展以微创腔内手术的扩展为主的新技术新项目,使心血管内科等一批特色专科的建设得到加强。
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医疗指标。与2003年相比,2004年门诊250441人次,增长6.8 %;住院9548人,增长10.6 %;病床使用率58.9 %,增加5.2个百分点;经济收入达1.3 亿元,有所增长。
此外,审计、宣传、安全保卫、职工、生育、保密等工作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宣传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提升学院知名度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志们,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要多,我们取得的成绩比预想的要大。这是全院上下牢固树立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不断提炼和创新办学理念,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结果;是学院党委正确决策与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结果;是广大教职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团结拼搏,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老同志和社会各界朋友鼎力支持的结果。对此,我谨代表学院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学院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认识有待提高的问题;二是执行不力的问题;三是经费短缺的问题;四是学科带头人,特别是领军人才缺少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既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又要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只要我们同舟共济,知难而上,继续取措施加以解决,就一定能够清除前进道路上的任何障碍,把海南医学院的事业办得更好!
二、2005年主要工作
2005 年,是实现我院“三步走”第一步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实现第二步的准备年,是全面贯彻落实我院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促进学院全面提升的重要一年,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根据学院党委工作思路要点,2005年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发展全局,摸清工作套路,明确工作层次,抓住工作重点,探索工作招数,知难而上,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提高执行能力,构建和谐校园,夺取“迎评申硕”的全面胜利,为走好第二步、第三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5年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两个基本点”,搞好“三大建设”,加快“四轮齐转”,抓好“五项保障”。
一 围绕“一个中心”。“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我们要始终坚持的一个中心,而“迎评申硕”是“三步走”中的第一步,实现与否,事关全局,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决不动摇,决不放松。今年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迎评申硕”这一目标而展开,必须创造条件,全力以赴,夺取这场战役的全面胜利。
二 坚持“两个基本点”。当前,我院面临着如何转变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推进学院发展;如何盘活用好现有的各种;如何建立协调顺畅的运转机制;如何深化和完善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及如何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搞活经济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会涉及许多深层次的矛盾,但是不解决不行,不解决学院就不可能快速发展。因此,我们要在“体制创新”和“项目驱动”这两个基本点上有新的作为。
⒈ 体制创新。实行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互动”体制,建立健全以辐式领导、塔型管理、网状监督为基本内涵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是我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具体体现,是我院探讨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一个尝试,也是我院办学方面的一个管理特色。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对已经形成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完善、细化和规范。要把群众监督这条主线作大作粗。本次教代会将选举产生“教职工监督委员会”,从组织上进一步确保民主办校,将“网状监督”落到实处。
⒉ 项目驱动。当前,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海医跨越式发展,鉴于我院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单靠自身的力量是很不够的。因此,在自力更生,充分挖掘我院的同时,要依托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巩固发展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寻求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公司企业的合作。要借助“项目驱动”的“七个抓手”,大胆地积极地取多种方式与省外甚至国外的名校与名医院合作,与社会企业和集团合作,实现我院跨越式发展。合作可以在点上也可以在面上,但合作过程必须始终围绕“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独立自主,走特色发展之路。
要把握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的特殊规律,认真落实我院《关于高等职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促进高等职成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要实施“院系合一”的临床教学管理体制。要大胆创建产权明晰、体制全新的1所附属医院和1~2所独立学院,积极构建医药大学的框架体系,把海医的事业做大做强做精做美。
要在认真总结过去几年后勤社会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彻底改革后勤部门人事、用工和工资制度,实现后勤成建制剥离,延伸后勤功能,增强后勤服务实体的自主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好教学、科研、医疗与师生生活。
要加强学校预算管理,合理编制预算,合理调配资金,做到“三确保”,即确保工资、校内津贴、学生助学金等人员经费,确保维持正常运营经费,确保“迎评申硕”经费。改革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将财务管理职能从国资部分离出来,成立财务管理中心,设立总会计师,校内财会一律实行会计委派制。加强学院各项预算外收入和外支出的管理,规范相关的财务操作,不断提高资金的流转效益。对附院独立法人单位要把好关。加强物资招标和购的管理工作,尤其要重视二级单位的物资管理,推动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建设节约型校园。
要研究高校如何避免经营风险,探索高校如何建立“防火墙”,实行基建项目代理制,成立基建项目管理公司,对基建工程实行预先审计制度。
三 搞好“三大建设”。校园规划建设、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作为重要的基本建设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⒈ 校园规划建设。要按照学院总体发展的要求,搞好校园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校园各种的优化配置,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标分阶段具体化,同时为今后五年年度编制基本框架,我们要以“十·五”发展规划为基础展开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研究与编制。此外,要扩征校园建设用地,进一步拓展办学空间,并全面研究学院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校园建设风格,包括独立学院的建设,做好校园(新址)整体规划的修订工作,为创建全国一流的文明生态大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⒉ 学科建设。我院《2004~2010年学科建设规划》已经出台,我们要按照“全体发动,分层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思路,抓好落实,做到认识到位,投入到位,执行到位。尽快完成主要院系部、主要学科的学科建设规划工作,及早着手进行学科布点,并制订出目标、和措施,力争组织6个学科申报硕士点,4 个获批。要加强热带药用植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和热带病原学研究重点实验室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干细胞研究中心这两个院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制定热带医学发展规划,建立热带医学信息库,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在热带病防治研究方面的合作。尽快启动GLP实验中心的建设。总之,要通过强化学科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使学科结构优化,学科定位准确,学科重点突出,学科特色鲜明。
⒊ 人才队伍建设。“人立尔后万事兴。”人力是第一。我们要继续推进教师“硕士工程”,把人才队伍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要通过抓规模、抓结构、抓层次, 使教师队伍总量足够,结构合理,层次提高。要继续引进一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尤其是学科群的领航人才。要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高,提升现有的教职工整体素质。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给专业师资队伍以有力的补充。待遇留人很重要,但现在很多人才更看重的是事业、环境和感情。因此,我们要处理好物质驱动与精神驱动的关系,不断优化体制环境、政策环境、事业环境、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积极创造条件,稳定师资队伍。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干部队伍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也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去抓。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总之,我们要让在海医的优秀人才能安心工作,让在校外工作的优秀人才能被吸引到海医工作,使海医成为人才集聚的中心。
四 加快“四轮齐转”。推进项目管理责任制的实施,加快教学、科研、医疗、后勤及相关产业“四轮齐转”。
⒈ 教学工作。“迎评”工作的落脚点是重在建设,而建设的重点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要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观念,紧紧围绕“迎评”这一目标,牢牢抓住促进教学基本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评估材料整理这两条主线,全力打胜临床教学、新办专业、学生考核、实施接待这四大战役。目标的具体要求是,达到“良好”以上。两条主线的具体目标是:教学基本建设的硬件基本达标,软件受到好评,学生质量被专家认可;评估材料的整理要求思路清晰,材料详实,文字准确,充分反映出海医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和“迎评促建”工作的具体成果。四大战役中,临床教学要求机构制度健全,管理认真规范,材料齐全;新办专业中护理学、药学、预防医学、检验医学必须通过教育厅的合格验收;专家来校后对学生的各种考核,必须及格;接待工作要求安排周密,热情周到,令专家满意。
要认认真真贯彻落实我院《关于加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措施》,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意识,不断充实和拓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继续与医院、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广泛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切实加强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包括财力与精力的投入。对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以及特色课程要给予多方面的扶持。要制定我院《2006~2010年专业建设与发展总体规划》,修订本科教学。继续推行,认真落实“70/90”,努力提高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和各种考试通过率。以临床医学专业为试点,按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进行质量管理。落实与优化教行状态统计与监测,及时反馈教行信息,强化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不断优化教学的运行环节。
⒉ 科研工作。今年要全力以赴做好“申硕”工作,确保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申报取得成功。要做好热带药用植物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的“迎检”工作,确保获批正式挂牌成立。要做好省专业课实验评估的准备工作,确保通过合格评估。要强化在研课题的过程管理,确保课题按进行达到80%以上。在全校建立起科研设备的共享机制,初步完善各级科研机构的整体布局,加强科研能力,尤其是协同攻关能力的建设,促进学科之间联合和集成。
⒊ 医疗工作。全面落实“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为了一切病人”的服务承诺,深入开展优质服务活动,实行个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优化就医环境,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对外宣传的推介力度,进一步提高附属医院的知名度。挖掘潜力,广纳病源,积极创收并多渠道寻求社会资金,以缓解医院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对现行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充分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完成好各项医疗指标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确保2005年经济收入较2004年增长20%以上。
⒋ 相关产业开发。拓宽校园基本建设融资渠道,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努力形成“学校立项、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校园建设新格局。加大校园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校园功能,增强学院发展后劲。图书馆大楼要争取年内动工兴建;新址学生食堂的改造(扩建)近期内必须完成;解剖楼的扩建和体育馆的建设也要着手进行;硕博楼、海颐名仕苑等职工住宅的建设,还要继续抓紧落实,确保今年上半年动土;校园新征用地工作要加快步伐;附院外科大楼的报建、招标要尽快完成,为年内开工做好前期准备;附属口腔和/或眼科医院筹建也要列入工作日程。
五 抓好“五项保障”。为了确保上述任务的完成和今后学院的健康飞跃发展,今年我们必须狠抓五项保障工作。
⒈ 认真抓好***员先进性教育。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与促进学院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迎评申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解决党员和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以及工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促进学院全面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⒉ 坚决贯彻党委决策,提高执行文化水平。学院发展是干出来的。目前,我们缺少的是强烈的执行理念和狠抓工作落实的精神。要坚决贯彻党委决策,提高执政能力,倡导执行文化,推进行政问责制落实与创新发展。要健全项目管理责任制以及以绩效为核心的各类人员的考核与评估体系,按照“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调整校内津贴发放标准,进一步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全院逐步建立起民主决策、精心实施、有效监督、客观评价、奖惩分明的管理机制。
⒊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发展是硬道理。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要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使校企合作与校际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充分发挥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自己相应能力的提高。要转变观念,做好资本运作,管理好、经营好学校。积极取多元筹资的办法克服资金困难,推动学校的发展。
⒋ 齐心抓好校风建设,努力创建和谐校园。要召开全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着重于基础理论和基础文明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以“爱校爱岗”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法制与职业道德建设,增强师生员工的集体主义思想。德育工作要在精细上做文章、在落实上下功夫,强调理论和实践、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的有机结合。通过开展诚信校园创建活动,形成以道德为支撑、
内蒙古专科学校有哪些
医院临床医技科室设置齐全,重点科室技术特色显著。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分别是内科、普外科、皮肤科;省级135重点学科15个,分别是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脏内科、老年医学科、普外科、肝脏外科、泌尿外科、皮肤与学科、感染病科、耳科学与听力学科、临床生殖医学、科、临床生物学诊断与治疗实验室;省级重点临床专科24个。省级医疗诊治中心4个,分别是江苏省心脏介入中心、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江苏省急诊医学中心、江苏省耳科疾病与听力障碍诊治中心。
医院是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博士点,是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就设在医院内,共有5个学系,45个教研室,担负着南京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和实习任务。
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科是集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专业科室,,拥有本科学位以上医师14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学位4名,硕士学位2名。科室成员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中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分会烧伤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分会多发伤与复合伤急救与治疗学组委员,江苏省整形烧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委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理事、修复与重建学分会秘书、常委,南京医学会医学美容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华东六省一市烧伤学会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组织工程与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等学术职务。
江苏省人民医院整形烧伤科拥有先进的烧伤治疗悬浮床,Zimmer电动取皮机,烧伤专用浸泡设备,烧伤专用电子体重磅,皮瓣多普勒血流测定仪,皮肤磨削仪,红光治疗仪和电动负压抽脂机等医疗器械。拥有专业的摄像室和独立的门诊美容手术室及手术设计软件系统。
医院科室列表 内科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神经内科风湿免疫科感染病科肿瘤科皮肤科普通内科(全科医学)妇幼心血管内科(普通内科) 外科手术科ICU骨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普外科普外科·肝脏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整形烧伤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乳腺病科(普通外科) 老年医学科老年ICU老年CCU老年肾科老年心血管科老年呼吸科老年神经内科老年血液科老年消化科老年内分泌科老年综合病区老年诊疗体检科 康复医学科妇产科妇科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妇女保健科儿科儿科儿童保健 门急诊急诊中医科针灸科临床心理科医技药剂科检验学部放射科介入放射超声诊断科病理科核医学科营养科输血科HLA实验室放射治疗科 诊疗中心胰腺中心消化内镜中心肝脏移植中心康复医学中心重症医学中心冠脉中心生殖医学中心 司法鉴定所 江苏省人民医院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原传染病科)创建于1954年。在著名热带病学家许本谦教授和陈钟英、贾辅忠、王明秀、唐保元、黄祖瑚、李军等历届科主任的带领下,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在常见重大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于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是目前省内唯一的内科学传染病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
目前感染病科门诊分设发热门诊、肝炎门诊、肠道门诊,年门诊量近4万人次,常年有专家坐诊。病房设有两个病区,共50余张床位,年出院病人超过1200人次。住院病人中近一半是来自外地,包括外省、市的基层医院的疑难、危重患者,充分体现了科室医疗水平和整体实力被同行认可度和信赖程度的提高。我科除对性肝炎的诊疗有丰富的经验及较高的水平外,近几年对发热待查、重症感染、各类肝病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诊疗亦有长足进步,并取得一定突破,已成功救治多名复杂感染及重症肝病病人,如成功抢救重症结核性脑膜脑炎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亚急性肝衰竭合并脑脓肿、肺部感染患者、重症CMV病、感染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及甲亢合并重症肝炎患者等等。对这些疾病的成功救治,不仅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同时也提高了全科的诊疗水平,提升了科室的学术地位。
今天的感染病科设施优良,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宁静温馨的病房、设备先进的重症监护室、功能齐全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按GLP标准建成的细胞治疗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以及布局合理、装备一新的感染与免疫研究室为感染病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科室现有病床50余张,近3年门诊量近4万人次,年住院病人1000人次。学科有多位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的感染病学专家,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7名。专业人员队伍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名,江苏省“兴卫工程”重点人才1名,13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8名曾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德国进修学习。
感染病科是我国高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我省最早的内科学传染病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和DA批准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抗感染专业,也是传染病专科医师进修基地,并承担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为主的多层次高等医学教学任务。学科于19年被批准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临床医学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兴卫工程”的感染病学重点学科。
学科以各类肝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为其特色,并选择性肝炎的治疗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围绕慢毒性肝炎的特异性细胞生物治疗、建立重型肝炎的新型综合疗法和研究开发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性核酸疫苗为主攻目标。与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基因疫苗研究室共同组建了“中美疫苗研究中心”。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现有工作人员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50人。年调配门、急诊处方166万张,完成了5168份TDM监测,上报ADR 946份。
该学科率先在全省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工作,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药物静脉配置中心。并先后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办公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办公室,门诊药物咨询台,开展了临床药师工作,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药物和最佳的给药方案,承担新药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工作,协助临床开展治疗药物监测、临床用药品评价、新药试用和疗效评价工作。该学科获得卫生部科技基金2项,江苏省科技基金项目2项,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江苏省卫生厅基金9项,南医大基金4项。 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是江苏省重点临床专科,博士点、硕士点。现有工作人员71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33人。现有实验用房的总面积为2500M2。
该科是江苏省重点支持的“江苏省医学诊断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下设临床血液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分子生物学诊断实验室,开展各种常规及特殊的临床检验诊断项目近八百项。于2002年被确认为江苏省当时唯一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医学检验科)。近年来,获得各种研究课题共6项,申报国家技术发明专利两项,独立或参与获得省级以上成果奖2项,主编各种论著十部。每年发表学术论文达30篇。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建于1962年,由南京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高达教授兼主任,顾元方任副主任,附属医院许勤安任第二副主任。建科初由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组派医技人员轮流来科进行日常病理工作。1965年增加技术人员2人,12年增加住院医师1人。17年许勤安任科主任,工作人员继续增加,年夏开屏任副主任,1988年后范钦和历任副主任,主任至今。
病理科为南京医科大学临床病理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现在编人数为26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8人。近几年来,每年完成外科病理检验4万余例,细胞学检查1万余例,TCT1万5千余例,免疫组化2千余例,快速冰冻诊断2千余次,全国各地病理会诊5千余例,尸体解剖20余例。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5项,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近几年来,病理科培养博士、硕士生10余人,培养省内外进修医师100余人。自2007年以来,我科已接收实习医生及技术员10余人。 营养科属于医院医技科室,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临床营养教研室,有从事临床营养工作多年的主任营养医生、副主任营养医生、营养医生、营养师及营养护士10名。承担着医院营养治疗、门诊会诊、教学科研等工作。
多年来,营养科在加强科室基本建设和基础管理的同时,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承担着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肾脏疾病、肝胆胰疾病、外科术前术后等各类病人的营养会诊工作,根据病情提出营养治疗的方案,并进行营养教育,对疾病的治疗、康复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积极配合临床各科室开展对重症、疑难及脏器移植等病人的营养支持;在健康意识日益强化的当今社会,利用科室优势和专业特长,开展营养与慢病的干预研究。开设营养门诊、专家门诊,对各类有营养需求的人提供营养咨询和营养干预,确实起到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作用。 输血科成立于2003年,由原先功能单一的血库转变为目前涉及多学科、多技术的综合科室,其主要职能是负责临床用血的技术实施和技术指导,确保供血、储血、配血和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监测和预防输血传播疾病;负责全院临床用血会诊;进行造血干细胞单,血浆置换等治疗性输血以及造血干细胞研究。
目前,输血科科室使用面积200平方米,设有储血室、血型室、配血室、治疗室、发血室、资料室等功能间。现有工作人员12人,均是经过输血专业理论和实验技术培训合格的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医疗、检验专业毕业的人员。其中硕士2人,本科7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近年来更新输血理念,大力推广成分输血,成分输血比例达90%以上,远超过卫生部卫生厅的甲等医院的要求(成分血比例70%)。我院全年用血量达1800万毫升以上,位居全省之首,我科为临床所提供的血液成分品种有红细胞悬液、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洗涤红细胞、辐照红细胞、单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普通冰冻血浆等。输血科包括广州路本部、江东北路河西分部,均向临床提供24小时服务。
目前开展的服务项目ABO血型及Rh血型检测、不规则抗体筛选和效价测定、交叉配血等输血前常规检查,疑难血型的鉴定,疑难配血,新生儿溶血产前实验室诊断等,自身输血,外周血干细胞集。我科在江苏省内率先引入进口抗人球微柱凝胶技术交叉配血、自动血型加样系统并建立了全方位的输血信息化管理系统,输血信息化技术和水平在省内及华东地区均处于先进水平,不仅保证常规用血安全及稀有血型和疑难病例的安全输血,同时作为中华骨髓库江苏省分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定点集单位之一,每年完成数十例志愿者的捐献前动员和集工作。
输血科现为江苏省临床输血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2001年以来先后承担省部级课题4项,参编学术专2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正在开展与德国Ulm大学的血型专家Fleg.WA “关于Rh(D)阴性的基因分型和遗传学分布”研究课题的国际合作。承担了南京医科大学医学检验系临床输血专业的理论教学以及其他医学院校的实习带教任务。
输血科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健全科室质量管理工作制度,全方位加强质量和学科建设。为临床提供安全、及时、有效的服务。 超声诊断科成立于l982年1月,2001年更名为超声医学科。科室目前拥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3名,硕导3名。共有超声临床医师1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在读硕士4名。预约登记2人,其中一人为主管护师兼介入治疗护理工作。现任科主任胡建群教授,是南京医科大学影像医学系硕士生导师,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浅表小器官和外周血管超声专业委员会全国常委,眼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声学会理事,腹部超声专业组副组长;汪惠宁副教授为南京市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叶新华副主任,是南京医科大学七年制硕士生导师,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永久会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肌肉骨骼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介入性超声专业委员会委员。
南京医科大学影像系超声诊断教研室,同时也是省超声医师进修基地,每年完成影像本科、专科、进修医师教学320学时。承担省级课题4项,主编或参编超声有关专著十五部,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十五”期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三项,院诊疗新技术一等奖、二等奖、鼓励奖各一项。独立获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医科大学创新基金各一项,院内创新基金三项,参与多项。每年除完成一万人次以上腹部,浅表小器官,外周血管等常规彩超检诊任务,还开展了各种囊肿的穿刺引流减压硬化治疗;甲状腺腺瘤,亚甲炎的超声引导穿刺药物治疗;肝癌的无水酒精治疗,配合微波、射频超声引导治疗肝肿瘤以及各种肿瘤超声引导下的组织穿刺活检和肝移植的术中、术后形态、供血的观察等新技术、新项目。腹部及小器官超声担负了全省的会诊任务。超声医学科的学术水平始终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 1、 心脏电生理技术
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介入诊治研究:成功建立缺血性心脏病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动物模型,并进行了干细胞移植的干预研究;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内转复除颤器治疗例数及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居全国前两名。三维标测系统的临床应用:应用三维标测(EnSite 3000/Nx)系统研究心律失常的病理基质和电生理学机制。根据动态基质标测原理自行设计了在窦性心律下线性消融的新策略,显著提高了难治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心脏离子通道疾病的临床诊断:研究并建立了诊断隐匿性Brugada综合征及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新方法。
2、缺血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的诊治技术
缺血性心脏病生物学治疗和介入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腺介导的VEGF165、Angiopoietin-1生物学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制备并获得抗心肌肌钙蛋白I单克隆抗体,获国家专利2项及II类新药证书1项。先天性心脏病及瓣膜病介入治疗: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自主设计并完成了导管微创自膨三叶式主动脉生物瓣膜装置的制备,设计并完成了能在左心耳自动定位的封堵器,获国家专利2项。
3、心血管疾病分子细胞机制研究
心肌炎、心肌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1986年成立江苏省心肌病研究基地,现已建立了全国心肌病研究协作组。血管内皮、平滑肌功能研究: 证明了内皮源性收缩因子是可扩散、可传递的物质,其作用靶点之一为血管平滑肌;发现白藜三醇能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内皮损伤后的内膜增生。
4、心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
在人群水平研究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多因素综合干预的防治效果;多次组织和参加了国家和省级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参加了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积累了丰富的流行病学研究经验。 [2] 结合学科基础和临床需求,普外科在器官移植、微创外科、胰腺外科、乳腺外科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肝脏移植技术
江苏省肝病外科中心2005年成立卫生部挂牌的中国活体肝移植研究所,含2个病区、100张床位、1个实验中心,对临床和科研工作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已成为中国能独立开展活体肝移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单位之一。已完成活体肝移植79例,为目前国内完成病例数最多的单位之一。目前已完成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病40例,是目前全球研究最为系统、深入的最大一组单中心病例报告。至今共施行肝癌肝切除术4500余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2%、50.4%和33.3%,有60余例存活10年以上。
2、腹腔镜技术
成立了中华医学会首批认证的腔镜外科技术培训基地。相继开展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脾切除、胃肠肿瘤根治、甲状腺切除、甲状旁腺全切、胰十二指肠切除、胰岛素瘤摘除以及胃底折叠、胆肠Roux-en-Y吻合、门奇断流术等多项手术。成功开展ERCP、EST累计4000余例,在微创手术的复杂性、多样性、手术质量和数量、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均居国内前列。
3、肿瘤射频治疗技术
围绕RFA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在电极优化,影像组织对应和实验方法学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与企业合作已开发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射频肿瘤治疗仪,2005年获得国家批准进行批量生产并应用临床;临床应用方面,是国内最早少数几家将该技术应用于肝癌、肺癌、肾癌和颅内肿瘤治疗的单位之一。协助神经外科在国际上首次应用RFA技术切除了常规手术无法切除的颅内巨大血管瘤。 “实体肿瘤射频灭活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得200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胰腺疾病诊治技术
“胰腺疾病诊疗中心”为全国五大胰腺外科中心之一。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诊治方面国内领先;省内率先开展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胰岛素瘤摘除、胰腺性囊肿内引流和胰体尾切除,均国内先进。手术数量质量跨入国内先进行列。省内首先开展胰肾联合移植,国内先进。作为主要协作单位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支撑项目“胰腺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子项目。
5、乳腺疾病诊治技术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微小转移等研究位居国内同行前列,开展“乳腺癌干细胞”及“新型胞苷脱氨酶hDCA基因在乳腺癌中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申请“乳腺癌干细胞新的分离方法”和“骨转移动物模型” 国家发明专利2项,首创微波固化治疗乳腺肿瘤的新技术。已完成国家“十五”攻关项目“早期乳腺癌规范化保乳综合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 1. 支气管哮喘基础与临床研究
数十年来该科一直以支气管哮喘作为主攻方向,作了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形成了自己的诊治特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深入研究了哮喘时气道炎症的发生机制及其无创性诊断、临床干预的新方法,成绩显著:“支气管哮喘患者β2受体异常及其临床意义”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支气管哮喘诊治的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同时获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和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承担部省级课题十余项,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4篇),参加国际研讨会交流10余人次。近8年来我们牵头组织“南京地区哮喘之家”活动,对哮喘进行群防群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少来自外省的难治性哮喘患者慕名来我科门诊或住院诊治。
2. 睡眠呼吸障碍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治
2001年建立的睡眠呼吸障碍疾病诊治中心,购置了国际先进的多导睡眠监测仪、PTT睡眠呼吸监测仪、等离子低温射频消融仪和匹配伺服全自动气道正压呼吸机等先进设备。每年成功诊治睡眠障碍疾病患者千余名,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在国内外获奖10项,受到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承担省级国际合作课题一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各一项,主办国际睡眠呼吸障碍研讨会2次。该科在该领域的技术特色为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干预治疗的系列研究。该领域医疗和科研工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 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诊治与研究
该科对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诊断率和治愈率高。殷凯生教授是全国抗感染学组成员、华东区肺部感染协作组副主任委员。2003年“非典”流行期间,殷凯生教授担任江苏省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黄茂教授担任江苏省支援内蒙防治“非典”专家组组长,成绩突出,均获得国家和省的表彰。该科主编的《非典型肺炎的防治》获“国家图书奖”、《实用抗感染药物手册》(人卫出版社)受到广泛好评。主持了42种抗感染新药的临床研究,均顺利获得证书。近年来开展了呼吸道合胞的实验研究。
4.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理研究和治疗
肺动脉高压作为COPD发展至肺心病的关键病理生理环节,是影响COPD预后的重要因素。主持参加过国家“1035”子课题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课题“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对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治疗学研究”(2000051) 等课题计6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2007年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曾获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赛克勒医师年度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5.呼吸内镜的诊断和治疗
该科在省内较早开展了经支气管镜肺活检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术、纤支镜代胸腔镜诊治术、支气管镜下支架植入术、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胸腔镜检查诊治术、纤支镜下高频电刀术等。2007年获江苏省卫生厅课题“经纤支镜支架介入肺减容术治疗肺气肿模型的应用研究”。呼吸内镜中心于2007年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现由二个病区(70张床)、门诊、急诊、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和临床神经病学研究室(脑脊液细胞研究室)所构成。每年收容各类神经系统疑难危重病人1000人次,门诊诊治7万多人次,急诊抢救近1万人次。本学科在神经系统各类疾病的诊治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卒中病人的急诊救治有着许多显著地特色。曾在江苏省重大招标项目《脑卒中急救关键技术的应用示范研究》(BS2006007)负责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流程、卒中急救规范以及卒中急救关键技术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大量的疑难杂症疾病得到成功的诊断和救治。目前该学科可以开展常规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脑血流超声检测、肌电图(包括单纤维肌电图)、诱发电位、经颅磁刺激诊断和治疗等技术。除此之外,还开展颅高压实时检测、小脑顶核刺激等新技术。部分技术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各项设备仪器总值400多万元,有效的满足了临床医疗的需要,保证了高质量的专科医疗护理水平。
该学科目前具有优秀的学术梯队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先后承担并参与国家、省部级各项科研项目二十余项,每年年均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校级奖励殊荣2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机制与救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因诊断与技术研究、头痛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与修复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老年性痴呆临床特点与医护方法技术的应用等,已培养博士、硕士五十余人,是重要的江苏省高级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这三家中医院校各有什么优势及特色?尤其在研究生培养方面?
院校专业:
内蒙古医科大学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一所以医学为主,集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于一体的多科性高等医药院校。学校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在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当时隶属于国家卫生部,195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前身为内蒙古医学院,先后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高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 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医科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0 万余名,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学校现有金山校区、新华校区、锡林校区三个教学园区,总占地面积 123180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5726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44219 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58049.33万元,各类图书文献205.63 万册(种)。,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中医学院、蒙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护理学院(卫生技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医学模拟中心等 17 个教学单位,有 8所 附属医院, 11 所临床医学院。在区内外设有实践教学基地 114 个。其中,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76 个、非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38个。,学校自 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权资格。从2005年起,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蒙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内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细胞生物学、中药学等7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2018年,经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得中医(蒙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立了能够同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层次齐全的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学校现有中医(蒙医学)1个博士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护理学6个硕士一级学科;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中医硕士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3 个本科专业中,蒙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蒙医学、中药学和蒙药学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蒙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 “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医学、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蒙药学 、口腔医学、学、药学、法医学专业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有国家级一流课程 4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1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9门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6025 人。其中,本科生 11780 人、专科生 1581 人、硕士研究生 2254 人、博士研究生 14 人、留学生 96 人,民族预科生 80 人、附属中职班学生 220人 ,本科各专业面向国内 29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现有骨科、神经外科和普通外科 3个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蒙医脾胃病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蒙医学、蒙药学、伤寒学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有中医学(蒙医学)1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眼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骨外)和民族医学(蒙医学)5个自治区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血液病)2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1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学科,23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培育中心;有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有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器械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分子与功能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数字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药药效物质与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新药筛选工程研究中心、动物脏器高值化利用生物活性肽工程实验室、肿瘤细胞基因检测应用与研究工程实验室、蒙医传统疗法操作技术及器械研发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有1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 有附属医院医学模拟中心 1个 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蒙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个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蒙医临床模拟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实验教学中心 6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中蒙医临床模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政策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骨科研究所设在我校。学校紧密依托蒙医药学院和药学院的教学支撑、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医疗支撑、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的馆藏文献支撑、蒙药研究所和GLP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全力打造蒙医药学科与专业特色,使该学科成为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被自治区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重点学科。蒙药学重点实验室和蒙医药博物馆(蒙医文献学科)获批为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域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巩固了学校该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领跑地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956 人。其中,正高 288 人,副高 309 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430人,硕士学位人员45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92.99%。有硕士生导师863人,48名教师入选学校博士生导师库。有享受 院特殊津贴专家 68 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1人,自治区杰出人才8人, 自治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 1人, 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 63 个、自治区草原英才 108 人,自治区 “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3人次,自治区教学名师1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1 人,自治区教坛新秀 12人,创建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和2个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十三五”以 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2073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16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 137 项(一等奖 8 项、中青年科技创新奖 6 项、二等奖 51 项、三等奖 72 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0 项(一等奖 1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 6 项)。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 18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 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234 项。其中,发明专利 34项、实用新型专利172 项、外观设计专利 7 项、软件著作权 21 项。学校主办的《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 “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出版的《疾病监测与控制》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学校一贯坚持开放办学方针,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日本、蒙古国、美国、俄罗斯、泰国、澳大利亚和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医药院校或科研单位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内蒙古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民族自治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办人民满意的医学高等教育为己任,主动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为根本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秉承“博学、尚行、精诚、至善”的校训,不断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其他信息:内蒙古双高院校有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等。 内蒙古双高院校名单 专科学校选择要长远规划 教育是一种投资,投资需要回报,因此在志愿填报时起,就必须规划未来。 (1)如果专科毕业后打算直接找工作,选专业可以功利一些,找开设了好就业专业的院校,要考察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如果想继续升学,报考本科里的专科院校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以后再本学校“专升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介绍一下内蒙古医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
://.catcm.ac.cn/index.html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惟一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机构,在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和科研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科学院拥有多家医院和研究所,拥有若干研究
室和实验室,更汇集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在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位于北京,是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现任院长为曹洪欣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
究机构,下设13个研究所、6所医院及研究生部、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
有职工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者800多人;与世界卫生组织
(WHO)共同建立了临床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均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药科学研究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任务,50年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在中医药基础
理论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2004年底,全
院共获得科研成果近900项,其中获国家级、部局级奖近300项;现有院级以上在研课题482项,
其中国家级课题200项、部局级课题258项;拥有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
国家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和BSL-3实验室, 是国家中药安全性
评价中心(GLP)与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附属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充分发挥中医医疗的优势和特色,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
服务,现有病床1500多张。附属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是全国甲等中医医院和全国示范中
医医院。望京医院是以骨伤科为主的综合性甲等中医医院,眼科医院是以中医眼科为特色
的专科医院。各附属医院在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病、糖尿病以及肛肠、皮肤、泌尿等各科
疾病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
有较高的声誉。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三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和在职
人员申请学位的资质;设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中
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是全国藏书最多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其中珍本、善本、孤本书籍2万余册。
中国医史博物馆是我国收藏文物最多的中医专业博物馆,收藏文物3000余件。
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多种全国性的中医药专业期刊,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中医杂
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中国
骨伤》、《中华医史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中医研究院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医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民间团体有广泛友好的联系与交流,在国际传统医
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部分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基因组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重点项目,由陈可冀院士承担。目前前期的临床样本集、GPIIb–IIIa基因多态性及活性检测及血瘀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谱构建等工作已全面展开。
●中医学关于SARS发病、证候演变规律与治疗方案研究
“863”攻关课题,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系统研究了SARS的证候特征与演变规律,提出了中医治疗SARS的五大治法及主要方药,证实了中医治疗SARS后骨坏死的有效性。该课题于2005年9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公共卫生突发救治决策技术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由曹洪欣、刘保延承担。该课题旨在构建一个基于Internet的“公共卫生突发临床救治方案决策技术平台”,为快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初步建成专业基础数据库群、循证文献查询分析系统,基于网络的专家/专题研讨系统及互联网相关信息及时收集分析系统正在建设中。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由刘保延、崔蒙承担。目前已完成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古代中药与方剂数据库、中医药语言系统等七个主体数据库的整合与发布;提交了各种相关标准;完善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数据物理中心建设:与科技部科学共享门户网站和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进行了连接。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研究
北京市市科委重大项目,由刘保延承担。目前已经收集临床病例3000余例,部分适于中医临床个体诊疗特点的相关数字模型和数据统计、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已初步形成。该项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支撑体系,可以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同时,用充分的科学数据展示和说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优势。
●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分为8个子课题组建专题研究队伍,共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究工作。该课题认真分析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战略高度勾画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现已完成《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正在准备验收。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由医史所柳长华承担。该课题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对中医药传统知识概念与特征、内容与分类、保护原则与方法、国际立场与原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课题组取集中工作方式,召开了14次由各部委专家组成的研讨会,半年内完成了55万字的研究报告。该课题已于2005年7月27日通过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结题验收。
等等好多,自己看吧! ://baike.baidu/view/50099.htm#1
北京中医药大学
://.bucm.edu.cn/portal/media-type/html/role/guest/page/login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了)。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高思华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七。
上海中医药大学
://.shutcm.edu.cn/
1956年。解放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概况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600余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楼、外事楼、体育中心、博物馆楼等,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有8200余人,其中博士生375人、硕士生944人、本专科生(包括高职)4891人,成人教育987人,长期外国留学生711人。另外,目前学校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来自日、韩、俄、法、英、美、德、意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每年600余人次。
建校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拥有600多名专家和教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名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等。校(院)本部在职教职工1200余人(不包括附属单位)。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及部门。3所直属附属医院,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均为甲等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普陀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
12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9个研究中心。另外还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医机构组成的医教研联合体。3个教育部基地:中国大学生武术训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一级学科授权的博士点: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同时也都是博士后流动站;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点;27个本、专科专业(方向);同时,学校还有9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
该校实行研究院与学校合署的管理体制,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是全国七大中医药研究中心之一。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中药学、中医内科、中医骨伤学;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单位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实验室13个。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朝着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外向型方向不断努力,建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
分科简介
基础医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是院所合一的二级学院。其前身为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于1962年10月建立。因其规模和职能的扩展,随我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后,于1996年10月改称为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期中、西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设5个学科大类、19个教研室,现有职工近160余名,教师中硕士、博士学历占70%,正高23名,副高29名。学院管理的学生近1000名,其中硕士生、博士生200余名。我院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上海市教委已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建的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学院是全国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训基地。其他如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等学科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和地位。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和部市级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愈千万。在开展中医藏象研究、中医“证”的研究、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防治亚健康研究、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医学术史研究、中医经典防治重大疫病研究及中医方证相关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并创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解剖学科,其学术水平全国领先。近年来,我院先后主编国家统编规划及新世纪课程教材20余本。
学院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访及学术交流频繁。学院有多名教授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在国际上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
学院在历任领导带领下,长期以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作出重大贡献,成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要支柱。学院名师辈出,名医荟萃,金寿山、刘树农、张伯讷、殷品之、张震夏、贾福华、沈济苍、万淑媛、裘沛然、凌耀星、傅维康、段逸山、柯雪帆、严世芸、赵伟康、严振国、曾兆麟、施玉华、顾文聪等著名中西医学家先后在学院任教任职。
目前学院上下一心,正以“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务实基础、甘为人梯”的精神,为开创中医教学科研和谐奋进的新局面而努力。
中药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于12年,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建院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中药专门人才1000余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级各类医药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中药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六十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全院教职员工人数的75%。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院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规模,坚持高层次、研究教育型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走多规格、多模式办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中药学院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全国首批授予点之一。现有博士点1个,硕士点5个。现设置专业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四年制中英联合办学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药学专业。目前,学院在读硕士生、博士生80余名,七年制及本科生700余名。同时,学院积极拓展中药科研领域,特别在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技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活性物质提取、中药复方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随着学校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药学院将以中药学教育高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完善教学、科研、产业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优势,为祖国的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针灸推拿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60年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建立针灸专业;14年建立针灸推拿伤科专业;18年建立针灸推拿系;1982年在全国最早实行针灸、推拿独立招生,建立针灸系和推拿系;1998年正式成立针灸推拿学院。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针灸推拿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基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的学院,近年来坚持大学的“高层次、教育研究型、外向型”的办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需求,逐步扩大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中医人才。目前开设专业及方向有: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针灸推拿学(康复方向)、五年制中医学类(骨伤方向)、七年制中医学针推英语班(与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联合办学)。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主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针灸学课程获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有多名教师获得“上海市名师奖”、“上海市宝钢奖”和“育才奖”先进个人等殊荣,以及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光荣称号。
学院坚持以高层次、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与上海复旦、交大、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及柔性流动,不断推动着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建设。在针灸经络基础、临床研究和针灸推拿诊疗技术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先后获得多项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并获得和转让专利多项。
学院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每年均派出教师赴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国家讲学交流以及医疗合作。也接待多国学者和团体的学习访问,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护理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是在原上海医学高等专科的护理专业(大专)基础上组建,并于200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学院成立六年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初具规模,并逐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在2003年,随着学校的整体搬迁到张江校区,护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办学规模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学院确立了以坚持中医特色为本、中西医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多层次、多模式、外向型”的办学形式,在原来单一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开始招收护理本科(四年制本科)及中外合作护理专业(三年制大专)。
护理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生气勃勃的师资队伍,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0%。近年来承担多项市级、校级课程建设和科研课题,获多项教学、科研奖项,创建市级、校级优秀课程,主编、参编各类教材数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学院下设3个教研室(基础护理、临床护理及中医护理学教研室)、1个护理学教学研究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
学院拥有实力强大的临床见实习基地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仁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国际妇婴保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等,为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护理人员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教学质量是学院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几年来,学院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充实、加强中医专业基础课程和中医专业课,强化学生外语交流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和技能,并富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自学院成立以来,本学院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
医学技术学院简介
医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元月,是根据就业市场对医学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整合中医药传统养生保健优势,顺应现代养生保健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养生保健、管理服务等医学相关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的二级学院。经过7年的管理与建设,学院由设置之初的中药制药与保健推拿2个专业,60余名学生,发展到至今中药制药、医学美容技术及中医营养等多个专业,2个校外办学分院,共计555名学生。
目前设置了中医营养教研室、医学美容技术教研室和医学技术联合教研室。在依托其他二级学院专家教授和部分外聘师资的基础上,学院专设“双师型”师资12名,分别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市级科研课题二项,校级课程建设三项。
学院遵循“你的需求就是我的方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现已和美丽田园美容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协议,和上海市托幼协会建立了中医营养后期专业培养的关系,和上海莲氏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筹建健康实验室等,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和实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育,是学校专设的面向海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自创办以来的近30年中已为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6000余名中医师、针灸师和理疗师,并在全国所有的中医院校中首次参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院现有长期留学生440余名,每年短期留学生人数1000余名。学院还设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建立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拥有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等四个专业翻译区域,能以多种语言开展教育交流活动。
内分泌胰腺及糖尿病
内蒙古医学院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一所以医学为主,集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高等医药院校。学校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当时隶属于国家卫生部,195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医学院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3万余名,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民族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高等医药院校。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等次。
学校现有金山校区、新华校区两个教学园区,总占地面积1845.12亩,总建筑面积31.90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8.6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28.10万元,学校图书馆各类图书文献86万册(种)。
学校设有临床医学部、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中医学院、蒙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护理学院、研究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体育教学部、鄂尔多斯分院等16个教学单位,有5所附属医院(3所为直属附属医院、2所为非直属附属医院),在区内外设有24所临床教学医院和46个其它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03年获准成为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试办单位,2005年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蒙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内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和细胞生物学博士研究生。2009年,学校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自治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五个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能够同时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层次齐全的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现代医学、传统医学、民族医学兼容并蓄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现有2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1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中,蒙医学、蒙药学和中药学被评为教育部第二类特色专业;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护理学、学、口腔医学、中医学、蒙医学、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技术等10个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组织学和胚胎学、病理解剖学、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中医诊断学、生物化学、儿科学、外科学、蒙医诊断学、天然药物化学、基础护理学、诊断学、医学遗传学、蒙医疗术学、药物分析、护理学基础、中医内科学、药物化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20门课程为自治区精品课程。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261人。其中,本科生9067人、研究生1057人、成人及高职生5055人、留学生82人,本科各专业面向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骨科,有蒙医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眼科学5个自治区重点学科,组织胚胎与人体解剖学、内科学(血液)2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中蒙药实验室、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人体组织胚胎学实验室、蒙医疗术学实验室、医学生物工程学实验室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有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蒙医临床模拟教学实验中心、护理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培训实验教学中心6个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政策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骨科研究所设在我校。学校紧密依托蒙医药学院和药学院的教学支撑、内蒙古国际蒙医院的医疗支撑、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的馆藏文献支撑、蒙药研究所和GLP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全力打造蒙医药学科与专业特色,目前已经具备了独特的优势,形成了坚强的合力。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74人。其中,教授169人,副教授235人,具有博士以上学位人员161人,硕士学位人员36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67.9%。有硕士生导师36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8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58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6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4人,自治区高等教育“11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9人。聘请国内外名誉教授85名。学校有自治区师德标兵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3人,自治区优秀教师3人,创建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学校著名蒙医专家苏荣扎布教授荣获全国“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2005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学校主办的《疾病监测与控制》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出版的《内蒙古医学院学报》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学校一贯坚持开放办学的方针,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与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医药院校或科研单位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内蒙古医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等医药院校,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应用型医药卫生高级专门人才,开展医药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使命。多年来,“内医人”始终秉承“博学、尚行、精诚、至善”的校训,不断弘扬德才并举、群英荟萃的治校理念,众志成城,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努力开创着内蒙古医学院美好的明天!
内蒙古专科学校排名
摘自《临床内分泌学》陈家伦主编 2011版
世界卫生组织 WHO 定义
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要比多种单一因素的简单相加危险性更大。
实验室指标:
HbA1c 糖化血红蛋白 - 反映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情况 (每3个月测一次,达标者半年)
MAU 微量白蛋白尿 - UACR 尿白蛋白/肌酐 男 2.5 - 25.0 mg/mmol 女 3.5 - 25.0 mg/mmol 是糖尿病肾损害的最早临床征象
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和病程较长者,尽早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保护 B 细胞,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胰岛素抵抗严重,最好固定一个日剂量,联合胰岛素增敏剂或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用量偏大会增加食欲,注意控制饮食。联合双胍类可有效减少体重的增加。
如1 型糖尿病患者无明显胰岛素抵抗,日用量 0.7-0.8 u/kg 体重。
2 型糖尿病患者多有胰岛素抵抗,日用量 > 1.0 u/kg 体重
一、磺酰脲类
作用机制:主要增强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部分可刺激基础胰岛素分泌。
其他药物的影响:
(1)增强磺酰脲类降血糖作用(注意低血糖):
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
乙醇、H2受体阻滞剂、抗凝药等
丙磺舒、别嘌呤醇
β-受体阻滞剂、利舍平、胍乙啶、可乐宁
(2)降低磺酰脲类降血糖作用:
、利福平
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雌激素、苯妥英钠
治疗 1-3 年后磺酰脲类失效的发生率为 5-10%
可加用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改用或联合胰岛素(白天用SUs,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
二、二甲双胍
临床半个世纪的基础用药,仅在高血糖时发挥降糖作用。不太影响体重,降血脂,轻度降血压,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1)改善胰岛素抵抗
(2)增加基础葡萄糖利用
(3)降低肝葡萄糖的产生和输出
(4)激活肝脏和骨骼肌的AMPK
药代:达峰时间 2 h,半减期 0.9-2.6 h,药效时间 6-8 h
剂型:500 mg 常见。缓释型 格华止 XR
剂量:平均 2550 mg/d, 最大 3000 mg/d。可分 2-3 次,餐中或餐后服用,降低胃肠道副作用。
复方制剂:二甲双胍/格列本脲 (Glucovance) 250 mg/1.25 mg -> 500 mg/2.5 mg -> 500 mg/5 mg
二甲双胍/罗格列酮 (GlaxoSmithKline, 文达敏 Avandamet)
二甲双胍/吡格列酮 (日本武田 Actosplusmet 和 Lilly Competact)
二甲双胍/西格列汀 (Merck & Co, Janumet)
二甲双胍/维格列汀 (Novartis)
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较磺脲类联合胰岛素所用胰岛素更少,低血糖发生和体重增加更少。
三、α-糖苷酶抑制剂
通过影响肠道功能而治疗糖尿病,主要代表为阿卡波糖,其余有伏格列波糖、米格列醇。
药理:延缓蔗糖、淀粉的消化吸收,餐后血糖降低 20-25%,空腹血糖降低约 10%。药效大致与格列本脲同。
还降血脂,降低心血管风险。
不引起低血糖,大剂量可能胀气、腹泻或损害肝功能,可能减少肠道对铁的吸收引起贫血。
磺酰脲类与双胍类联用效果仍不好的人,可以加阿卡波糖。
使用胰岛素者,加阿卡波糖餐后血糖降低 ~3 mmol/L,可以减胰岛素量~15%
用法:每日餐前3次,每次 50 mg,隔 1-2 周按需增量,每餐前加 25-50 mg。出现明显肠道不良反应时减量。大多数患者每次 100 mg 效果满意。
伏格列波糖特点为抑制二糖苷酶类(蔗糖、麦芽糖)作用强,不抑制α-淀粉酶。
用量:一日3次,每次 0.2-0.3 mg
四、噻唑烷二酮类
TZDs 为 80 年代初一类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后用于临床者为罗格列酮 RSG、吡格列酮 PIO。
TZDs 疗效,HbA1c 平均下降 1.5%,胰岛素敏感性加强 30-100%。持久降糖效果优于二甲双胍及格列本脲。
TZD 主要促进外周组织(肌)摄取葡萄糖,二甲双胍主要抑制肝葡萄糖输出,故两者合用效果加强。
注意事项:TZD 引起水肿、心衰、肝功能影响、骨折风险,体重增加,不易低血糖。
FDA 将罗格列酮列为心血管高风险药,有别的降糖药起效即不使用。
五、格列奈类胰岛素促泌剂
格列奈类促胰岛素分泌效果比磺酰脲类快速而短暂,减少低血糖发生率。长期给药的情况下,较磺脲类更有利于 B 细胞胰岛素的储备。
因作用方式相同,不与磺脲类合用。与二甲双胍或格列酮类同用,加强效果。与睡前小剂量低精蛋白胰岛素联用效佳。
瑞格列奈 (Repaglinide) 促胰岛素分泌机制不止于餐后血糖,对空腹血糖影响大于那格列奈 (Nateglinide) 。
瑞格列奈用法:每日3次,起量 0.5 mg,根据血糖调节,最大 4 mg/次。
六、肠促胰素
GLP-1 类似物: 利拉鲁肽 (Liraglutide) 艾塞利肽 (exenatide)不依赖内源性肠促胰素分泌,空腹和餐后血糖皆下降,体重明显持久下降,疗效维持1-3年
DPP-4 抑制剂: 西格列汀(sitagliptin)维格列汀(vildagliptin)依赖内源性促胰岛素肠肽分泌,主要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较早期患者,疗效维持2年
GLP-1 的生物学效应:
促进胰岛素分泌及生物合成
增加胰岛素 B 细胞的数量
抑制胰升糖素分泌
抑制食欲
延缓胃排空
对心血管有益
注意:
尤其合用二甲双胍或磺脲药,恶心率约40%,多发生在治疗早期,4周后<10%。
约 40%-50%患者用艾塞利肽后出现对此药的抗体,多数未影响降糖效果,~3%降糖效果减弱。
利拉鲁肽治疗未产生抗体。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DKA
脂肪分解加速,严重高血糖(> 16.7 mmol/L),血酮体 > 5 mmol/L,代谢性酸中毒(pH < 7.3)。发生率占就诊糖尿病患者的1.6%左右。
常见诱因:
治疗原则:
二、高渗综合征 DNHS
严重脱水、严重高血糖(33-66 mmol/L)、高血浆渗透压(> 350 mmol/L)、无酮症酸中毒、常有神志改变、病死率较高。糖尿病人群中发病率为 1-1.5%,病死率 15% 左右。
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一般缓慢起病,发热、乏力、烦渴、多饮多尿、头晕、精神萎靡、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若不及时诊治则高血糖、高血钠及脱水继续发展,至口唇脱皮、眼眶凹陷、少尿,继而低血压、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休表现。此时常出现神经系统改变,有别于酮酸中毒。防合并出现脑血管意外。
三、乳酸性酸中毒
血乳酸超过 5 mmol/L 并有酸中毒表现。病死率在 50% 以上。
诱因:
A型. 组织缺氧 1. 组织低灌注 各种休克、左心衰竭、心输出量减少
2. 动脉氧含量降低 窒息、一氧化碳中毒、严重贫血
B型. 非组织低氧 1. 常见病 脓毒血症、肝肾功能障碍、糖尿病、恶性肿瘤、霍乱
2. 药物和毒物 苯乙双胍类、乙醇、水杨酸、甲醇
胞内的高糖是糖尿病病理发展的关键。不能下调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的易受损伤,如血管内皮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
验证了线粒体过氧化物生成过多为糖尿病并发症发病的共同机制,三类药物有望成为糖尿病并发症治疗的新药:
一、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率为非糖尿病人群的 2-4 倍,高血压发生率高 1 倍。HbA1c 每增加 1%, 心血管病死亡率增加 1 倍。60-70%糖尿病患者可死于心脑血管病。目前已将空腹血糖正常值高限由 6.1 降到 5.6 mmol/L。原 IFG标准 6.1-6.9 mmol/L。
女性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
治疗:
二、糖尿病脑血管病
据 WHO 估计,全球每年脑卒中发生数为 1500 万,由其引起死亡例数 500 万。2 型糖尿病患者相对危险度增加 2-6 倍, 55 岁以下人群超过 10 倍。糖尿病患者总死亡率的 10% 因脑血管病死亡。
临床表现:脑梗死,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
预防与治疗:良好的血糖、血脂、血压联合治疗
特别防止低血糖发生(易加重心脑供血不足、诱发脑血管意外)
与一般脑梗死治疗原则相同,起病 3 - 48 h 内使用溶栓治疗。
三、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糖尿病患者至少 1/3 以上合并高血压,并发肾损害时高血压达 70-80%。
特征类似老年人高血压,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增宽。
降压目标宜严格,< 130/80 mmHg.
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一线药,ACEI 或 ARB (起效缓慢平稳增强)
联合使用(1)利尿剂,宜小剂量(长期持续并不多尿)
(2)β 阻滞剂 (对老年人疗效不佳,也增加胰岛素抵抗)
(3)α 阻滞剂 (改善胰岛素抵抗,但防心衰、首剂体位性低血压)
(4)钙拮抗剂(起效迅速而强力,长期控压能力好)
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和双胍类
四、糖尿病足病变
美国用于糖尿病足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其余糖尿病并发症医疗花费的总和,每年约 50 亿美元。
无论是 1 型 还是 2 型糖尿病,仅有 40% 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26% 的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仍发生糖尿病肾病。跟家族遗传、种族有关。亚洲人偏高。
治疗:首选磺脲类降糖药,格列奈类、格列酮类无需调整剂量
降压、降脂,保护肾功能。 ACEI/ARB
大黄酸、雷公藤的疗效显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是糖尿病最严重的眼部并发症。每年失明患者中 12% 是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失明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 25 倍,且不像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复明。
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可以降低微血管并发症。高血压与视网膜脂质沉积有关。高血脂与PDR、硬性渗出的发展正相关。蛋白尿是严重视力丧失的重要预测因子。
治疗:
(1) 血糖达标
(2) 血压 < 130/80 mmHg
(3) 改善血液微循环药物,胰激肽原酶(怡开)、导升明、多贝斯,活血化瘀药乌金口服液
(4) 眼科治疗 - 导升明、迪拉雷 100 (Difrarel 100)、银杏提取物、激光光凝治疗
一、糖尿病胃肠道并发症
糖尿病胃肠病发生率占糖尿病患者的1/2左右,其中胃部病变占 10%, 腹泻和便秘各占 20%。部分患者无临床表现。
胃轻瘫、胃溃疡、便秘、腹泻
二、胆石与胆道感染
机制:胆汁各成分比例失调。自主神经病变和激素分泌失调。血脂异常。
三、肝脏病变
糖尿病患者肝损害发生率 28-39%。
临床表现:乏力、食欲差、肝肿大
四、糖尿病的皮肤损害
五、感染
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泌尿系感染
呼吸系统感染
胃肠道感染和气肿性胆囊炎
结核
恶性外耳道炎
鼻-脑毛霉菌病
口腔疾病
院校专业:
内蒙古医科大学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是一所以医学为主,集理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于一体的多科性高等医药院校。学校成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在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医学院校之一,当时隶属于国家卫生部,195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前身为内蒙古医学院,先后更名为内蒙古医科大学,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共建高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经过 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医科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0 万余名,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学校现有金山校区、新华校区、锡林校区三个教学园区,总占地面积 123180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25726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44219 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58049.33万元,各类图书文献205.63 万册(种)。,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中医学院、蒙医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护理学院(卫生技术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继续教育学院、医学模拟中心等 17 个教学单位,有 8所 附属医院, 11 所临床医学院。在区内外设有实践教学基地 114 个。其中,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76 个、非医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38个。,学校自 1956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1999年获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授权资格。从2005年起,先后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蒙医学、中西医结合、中医内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细胞生物学、中药学等7个学科的博士研究生。2018年,经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得中医(蒙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建立了能够同时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层次齐全的民族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形成了现代医药学、中医药学、蒙医药学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办学特色。学校现有中医(蒙医学)1个博士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学、药学、中药学、护理学6个硕士一级学科;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中医硕士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33 个本科专业中,蒙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蒙医学、中药学和蒙药学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蒙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 “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医学、中药学、公共事业管理、蒙药学 、口腔医学、学、药学、法医学专业获批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有国家级一流课程 4门、自治区级在线开放课程1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9门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 16025 人。其中,本科生 11780 人、专科生 1581 人、硕士研究生 2254 人、博士研究生 14 人、留学生 96 人,民族预科生 80 人、附属中职班学生 220人 ,本科各专业面向国内 29 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学校现有骨科、神经外科和普通外科 3个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蒙医脾胃病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专科,蒙医学、蒙药学、伤寒学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有中医学(蒙医学)1个自治区优势特色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眼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外科学(普外、骨外)和民族医学(蒙医学)5个自治区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内科学(血液病)2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1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学科,23个自治区临床医学重点学科,1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自治区级协同创新培育中心;有内蒙古自治区中蒙药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医学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分子病理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分子影像学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有内蒙古自治区蒙医器械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分子与功能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数字转化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蒙药药效物质与质量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新药筛选工程研究中心、动物脏器高值化利用生物活性肽工程实验室、肿瘤细胞基因检测应用与研究工程实验室、蒙医传统疗法操作技术及器械研发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眼视光学和视觉科学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5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有1个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培育)研究基地; 有附属医院医学模拟中心 1个 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蒙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个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有生物医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形态学实验教学中心、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心、药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中蒙医临床模拟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实验教学中心 6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中蒙医临床模拟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政策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骨科研究所设在我校。学校紧密依托蒙医药学院和药学院的教学支撑、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的医疗支撑、内蒙古蒙医药博物馆的馆藏文献支撑、蒙药研究所和GLP实验室的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全力打造蒙医药学科与专业特色,使该学科成为学校的优势特色学科,被自治区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重点学科。蒙药学重点实验室和蒙医药博物馆(蒙医文献学科)获批为自治区医疗卫生领域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巩固了学校该学科在世界范围内的领跑地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956 人。其中,正高 288 人,副高 309 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 430人,硕士学位人员45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为92.99%。有硕士生导师863人,48名教师入选学校博士生导师库。有享受 院特殊津贴专家 68 人,国家和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4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1人,自治区杰出人才8人, 自治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 1人, 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 63 个、自治区草原英才 108 人,自治区 “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3人次,自治区教学名师1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11 人,自治区教坛新秀 12人,创建了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2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4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和2个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十三五”以 来,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2073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16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 137 项(一等奖 8 项、中青年科技创新奖 6 项、二等奖 51 项、三等奖 72 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10 项(一等奖 1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 6 项)。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 18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 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234 项。其中,发明专利 34项、实用新型专利172 项、外观设计专利 7 项、软件著作权 21 项。学校主办的《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被教育部科技司评为 “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确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出版的《疾病监测与控制》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学校一贯坚持开放办学方针,重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日本、蒙古国、美国、俄罗斯、泰国、澳大利亚和奥地利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医药院校或科研单位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内蒙古医科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等医药院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民族自治地方医药卫生事业,办人民满意的医学高等教育为己任,主动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培养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为根本任务,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秉承“博学、尚行、精诚、至善”的校训,不断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其他信息:内蒙古双高院校有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等。 内蒙古双高院校名单 专科学校选择要长远规划 教育是一种投资,投资需要回报,因此在志愿填报时起,就必须规划未来。 (1)如果专科毕业后打算直接找工作,选专业可以功利一些,找开设了好就业专业的院校,要考察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如果想继续升学,报考本科里的专科院校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以后再本学校“专升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