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龟甲简介

2.黄栀子简介

3.穿破石简介

4.夜明砂简介

5.赤芍简介

6.苍术简介

中华医药眼眼晴治疗_中华眼科方剂全书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5、《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科、妇科疾病及急救卒死、饮食禁忌等内容。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难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伤寒杂病论

龟甲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珍珠莲 2.1 拼音名 2.2 珍珠莲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珍珠莲 3.1 拼音名 3.2 珍珠莲的别名 3.3 来源 3.4 生境分布 3.5 功能主治 3.6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 3.7 摘录 4 《中华本草》:珍珠莲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来源 4.4 原形态 4.5 生境分布 4.6 性味 4.7 功能主治 4.8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 4.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珍珠莲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珍珠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珍珠莲 1 拼音

zhēn zhū lián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珍珠莲 2.1 拼音名

Zhēn Zhū Lián

2.2 珍珠莲的别名

毛发唐松草

2.3 来源

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细丝唐松草Thalictrum trichopus Franch.,以根入药。秋季集,除去茎叶,晒干。

2.4 性味

苦,寒。

2.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用于小儿高热,肺炎,百日咳,膀胱炎,肠炎,痢疾。

2.6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

0.5~1钱。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珍珠莲 3.1 拼音名

Zhēn Zhū Lián

3.2 珍珠莲的别名

冰粉树

3.3 来源

桑科珍珠莲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ith var. henryi(King)Corner.,以藤、根入药。

3.4 生境分布

华东、华南、西南。

3.5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消肿解毒,杀虫。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炎,疮疖,癣。

3.6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

藤或根1~2两,外用根和米汤磨汁外敷。

3.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珍珠莲 4.1 出处

出自《云南中草药》

4.2 拼音名

Zhēn Zhū Lián

4.3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珍珠莲的根、藤。

全年均可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samentosa Buch.Ham.exJ.E.Smith var.Henryi(King ex Oliv.)Corner[F.henryi King exOliv.」

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4.4 原形态

常绿攀援状灌木。幼枝密被褐色柔毛,后变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3.5cm;叶片近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612cm,宽2.53.6cm,先端渐尖或尾状急尖,基部卵圆形或楔形,全线或略带微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浅绿色,密被褐色柔毛;基生脉3出,侧脉68对,网脉在背面隆起成蜂窝状。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或成对着生于叶腋,卵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22cm,顶部中央有脐状突起,基部有苞片3枚,宽三角形;雄花、瘿花着生于同一花序托的内壁;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壁。瘦果小。花期45月,果期810月。

4.5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疏林或山麓、山谷及溪边树丛中。

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

4.6 性味

味微辛;性平

4.7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解毒杀虫。主风湿关节痛;脱臼;乳痈;疮疖;癣症

4.8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和米汤磨汁敷。

4.9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珍珠莲的方剂 辟病散

拼音:pìbìngsǎn别名:珍珠贝母散、辟瘟病散、珍珠散处方:珍珠1分,桂肉1分,贝母3分,杏仁2...

半提丹

拼音:bàntídān《中国医学大辞典》处方红升丹加珍珠散。功能主治收口。主疮疡。...

牛黄珍珠散

拼音:niúhuángzhēnzhūsǎn《麻症集成》卷四:组成:牛黄、珍珠。主治:痰气壅盛标闭。...

珍珠象牙膏

ngyágāo《寿世保元》卷九引黄宾江方:方名:珍珠象牙膏组成:珍珠(用豆腐1块,切两片,将珠铺在内...

喘急汤

:chuǎnjítāng处方:桃东行枝白皮1握,珍珠1两,栀子仁14枚,生姜2两,当归3两,桂心3两...

更多用到中药珍珠莲的方剂

用到中药珍珠莲的中成药 珍珠明滴眼液

yè英文:zhenzhumingeyedrops珍珠明滴眼液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珍珠层粉、天然冰片、...

珠黄消疳散

0g薄荷120g甘草120g冰片60g牛黄24g珍珠12g制法:以上十一味,除牛黄、冰片外,珍珠粉碎...

复方珍珠散(珍珠散)

sàn(zhēnzhūsàn)英文:复方珍珠散(珍珠散)药典标准:品名:复方珍珠散(珍珠散)Fufa...

珍珠散

(煅)150g白石脂(煅)90g石膏(煅)60g珍珠7.5g麝香7.5g冰片30g制法:以上七味,除...

珍珠冰硼散

San标准编号:WS3B137593处方:珍珠10g朱砂50g冰片54g硼砂(煅)443g玄明...

更多用到中药珍珠莲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珍珠莲 《异授眼科》:[眼有七十二症医治]第六十三问

目有肉痣者何也?答曰∶用手法微破之。点珍珠散,或在两角,可取去血。点推云散(方见十四问),宜服地黄丸...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齿部证治(计十六证)]筋脉

牙关紧闭,此证初起势甚危,夜尤甚,然不难愈。先用珍珠散吹牙龈,外用黄熟香附削钉,渐渐HT进,牙门渐开...

《幼科心法要诀》:[卷三疳证门]心疳

小便红,胸膈满闷喜伏卧,懒食干瘦吐利频,泻心导赤珍珠治,茯神调理可收功。注心属火,色赤主血脉。故...

《医宗金鉴》:[卷五疳证门]心疳

小便红,胸膈满闷喜伏卧,懒食干瘦吐利频,泻心导赤珍珠治,茯神调理可收功。[注]心属火,色赤主血脉,故...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痘疹部(下)]痘疔门主方

黄栀子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名 5 拉丁名 6 英文名 7 龟甲的别名 8 龟甲的处方用名 9 来源 10 产地 11 收与初加工 12 生药性状 13 龟甲的炮制 13.1 龟甲的炮制方法 13.1.1 龟甲 13.1.2 醋龟甲 13.2 成品性状 13.3 炮制作用 13.4 炮制研究 13.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3.4.2 工艺研究 13.5 贮存方法 14 性味归经 15 龟甲的功效与主治 16 龟甲的用法用量 17 龟甲的化学成分 18 龟甲的药理作用 19 制剂 20 龟甲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20.2 来源 20.3 性状 20.4 鉴别 20.5 浸出物 20.6 龟甲饮片 20.6.1 炮制 20.6.1.1 龟甲 20.6.1.1.1 性状、鉴别、浸出物 20.6.1.2 醋龟甲 20.6.2 性味与归经 20.6.3 功能与主治 20.6.4 用法与用量 20.6.5 贮藏 20.7 出处 21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龟甲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龟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龟甲 * 龟甲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guī jiǎ

2 英文参考

turtleback [朗道汉英字典]

carapax et plastrum testudin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ortoiseshel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ESTUDINIS CARAPACIS ET PLASTRI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Carapax et Plastrum Testudin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ortoise carapace and plastr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龟甲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是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 的背甲及腹甲[1]。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长7.5~22cm,宽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颈盾1块,前窄后宽;椎盾5块,第1椎盾长大于宽或近相等,第2~4椎盾宽大于长;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长6.4~21cm,宽5.5~17cm;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缝均长,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缝最短;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醋龟甲表面**,质松脆,略有醋气[2]。

龟甲味咸、甘,性微寒。归肝、肾、心经。具有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的功效。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崩漏经多。龟甲质地坚硬,有腥气,功善滋阴潜阳,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2]。制龟甲以补肾健骨,滋阴止血力胜,常用于劳热咯血,脚膝痿弱,潮热盗汗,痔疮肿痛[2]。

4 拼音名

Guī Jiǎ

5 拉丁名

Carapax et Plastrum Testudin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STUDINIS CARAPACIS ET PLASTRI(《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6 英文名

tortoise carapace and plastron(《中医药学名词(2004)》)

7 龟甲的别名

龟板、乌龟壳、乌龟板、下甲、血板、烫板

龟壳、玄武版、败龟版[3]。

8 龟甲的处方用名

龟甲、龟板、炙龟甲、制龟甲、酥龟甲[2]。

9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

龟甲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reevesii (Gray)的腹甲[3]。

10 产地

龟甲主产湖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等地[3]。

11 收与初加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或用沸水烫死,剩取背甲和腹甲,除去残肉,晒干。

12 生药性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长7.5~22cm,宽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颈盾1块,前窄后宽;椎盾5块,第1椎盾长大于宽或近相等,第2~4椎盾宽大于长;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长6.4~21cm,宽5.5~17cm;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缝均长,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缝最短;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13 龟甲的炮制

唐代有炙法(《千金翼方》)[2]。

宋代增加了酥炙、醋炙(《重修政和经使证类备用本草》)、酒制(《圣济总录》)、酒醋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煅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童便制(《疮疡经验全书》)等方法[2]。

元明时期有酒浸(《丹溪心法》)、猪脂炙(《本草发挥》)及灰火炮后酥炙、酒炙(《本草纲目》)等炮制方法[2]。

清代又增加了猪脂炙后烧灰(《本草述》)、油制(《洞天奥旨》)、熬制(《吴鞠通医案》)等法[2]。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砂炒醋淬等[2]。

13.1 龟甲的炮制方法 13.1.1 龟甲

取原药材,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净皮肉,洗净,晒干[2]。或取原药材用清水浸泡,不换水,使皮肉筋膜腐烂,与甲骨容易分离时取出,用清水洗净,日晒夜露至无臭味,晒干[2]。

13.1.2 醋龟甲

取砂子置热锅内,武火加热至灵活状态,投入大小分开的净龟甲,炒至质酥表面**时,取出,筛去砂子,立即投入醋中淬之,捞出,干燥[2]。

每100kg龟甲,用醋20kg[2]。

13.2 成品性状

龟甲为不规则的小碎块,表面淡**或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2]。内面黄白色,边缘呈锯齿状,质坚硬,可自骨板缝处断裂[2]。气微腥,味微咸[2]。

醋龟甲表面**,质松脆,略有醋气[2]。

13.3 炮制作用

龟甲质地坚硬,有腥气,功善滋阴潜阳,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2]。如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及虚风内动的大定风珠(《温病条辨》)[2]。

砂炒醋淬后质变酥脆,易于粉碎,利于煎出有效成分,并能矫臭矫味[2]。制龟甲以补肾健骨,滋阴止血力胜,常用于劳热咯血,脚膝痿弱,潮热盗汗,痔疮肿痛[2]。如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的大补阴丸、筋骨痿弱的虎潜丸(《丹溪心法》);治经行不止或崩中漏下的固经丸(《医学入门》)[2]。

13.4 炮制研究

龟甲主含骨胶原,多种氨基酸,如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赖氨酸等;还含铬、锰、铜、锌、磷、镁、铁、钾、钙等多种无机元素[2]。

13.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实验结果表明,龟上甲的砂炒品、砂炒醋淬品的煎出量高于生品,总氨基酸含量、总含氮量顺序均是砂炒醋淬品>砂炒品>生品,说明砂炒醋淬龟甲有助于其成分的溶出[2]。

(2)龟背甲和龟腹甲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仅含量上有所差异[2]。例如微量元素Zn和Mn的含量,龟腹甲明显高于龟背甲,而砂炒醋淬品的煎出物含量也是龟腹甲高[2]。

13.4.2 工艺研究

(1)在净制工艺上,传统的水浸泡去除筋膜残肉,受季节气候影响很大,一般浸泡需20~30天以上,由于药物在浸泡过程中,大量细菌生长繁殖,导致药物腐烂发臭,影响了药物疗效[2]。为此,各地进行了许多工艺改进研究,主要分为热解法和酶解法两大类[2]。热解法主要是用蒸法、高压蒸法、水煮法、水煮闷法和砂炒法处理;酶解法则用蛋白酶法、酵母菌法和猪胰脏法处理[2]。改进后的净制工艺具有缩短加工时间,制法简便,操作过程易掌握,不受季节、气候、场地所限,清洁卫生,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同时也不影响药物的功效[2]。据实验分析表明,用食用菌炮制龟甲,其中游离氨基酸、水解后氨基酸、总含氮量、水浸出物、醇浸出物和灰分含量均高于传统法[2]。微量元素Cr、Ca、Fe、Cu略高于传统法,Al、Mn等略低于传统方法,对人体有害的As、Pb含量低于传统法,说明改进后的工艺优于传统法[2]。

(2)从烘法炮制龟甲的实验结果来看,炮制品的最大煎出率优于《中国药典》(砂炒醋淬)法,而饮片加工损耗率却大大低于《中国药典》法[2]。再之,不同温度、不同时间所得的炮制品,其有效成分煎出率不同,温度太低或时间太短,药材酥脆度不够,煎出率就低;反之,温度太高或时间太长,药材过于酥脆或近于焦化,可供煎出的物质受到破坏,同样煎出率亦低[2]。

13.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2]。防蛀[2]。

14 性味归经

龟甲味咸、甘,性微寒;入肝、肾、心经[3]。

15 龟甲的功效与主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龟甲具有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的功效。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崩漏经多。

龟甲质地坚硬,有腥气,功善滋阴潜阳,用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2]。如治肝肾阴虚,肝阳上亢的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及虚风内动的大定风珠(《温病条辨》)[2]。

制龟甲以补肾健骨,滋阴止血力胜,常用于劳热咯血,脚膝痿弱,潮热盗汗,痔疮肿痛[2]。如治阴虚发热,骨蒸盗汗的大补阴丸、筋骨痿弱的虎潜丸(《丹溪心法》);治经行不止或崩中漏下的固经丸(《医学入门》)[2]。

龟甲具有滋阴潜阳,补血止血,益肾健骨,补心安神的功效[3]:

治肾阴不足,骨蒸劳热,盗汗,热病伤阴,阴虚风动[3]。

治吐血,衄血,痔血,崩漏[3]。

治遗精,带下,腰痛,骨痿,小儿囟门不合[3]。

心悸,失眠,健忘[3]。

龟板为眼科常用补阴药,具有滋阴潜阳,补心益肾的功效:

(1)用于阴虚阳亢所致头晕目眩,可与石决明、菊花等配伍。

(2)用于肾阴亏损所致的视物昏暗,青盲等,可与枸杞子、楮实子等配伍。

16 龟甲的用法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9~24g,先煎。

煎服:10~30g[3]。

需先煎[3]。

17 龟甲的化学成分

龟甲含骨胶原、角质、脂肪、钙、磷等。还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3]。

18 龟甲的药理作用

龟甲煎剂对阳虚动物、甲亢动物有较好改善体征作用,还能提高机体抗肿瘤的免疫力[3]。

19 制剂

龟甲胶

20 龟甲的药典标准 20.1 品名

龟甲

Guijia

TESTUDINIS CARAPACIS ET PLASTRI

20.2 来源

本品为龟科动物乌龟Chinemys reevesii (Gray)的背甲及腹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或用沸水烫死,剩取背甲和腹甲,除去残肉,晒干。

20.3 性状

本品背甲及腹甲由甲桥相连,背甲稍长于腹甲,与腹甲常分离。背甲呈长椭圆形拱状,长7.5~22cm,宽6~18cm;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脊棱3条;颈盾1块,前窄后宽;椎盾5块,第1椎盾长大于宽或近相等,第2~4椎盾宽大于长;肋盾两侧对称,各4块;缘盾每侧11块;臀盾2块。腹甲呈板片状,近长方椭圆形,长6.4~21cm,宽5.5~17cm;外表面淡黄棕色至棕黑色,盾片12块,每块常具紫褐色放射状纹理,腹盾、胸盾和股盾中缝均长,喉盾、肛盾次之,肱盾中缝最短;内表面黄白色至灰白色,有的略带血迹或残肉,除净后可见骨板9块,呈锯齿状嵌接;前端钝圆或平截,后端具三角形缺刻,两侧残存呈翼状向斜上方弯曲的甲桥。质坚硬。气微腥,味微咸。

20.4 鉴别

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龟甲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胆固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10~20μl、对照品溶液5~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甲酸(15:2:1:0.6)为展开剂,展开16cm,取出,晾干,喷以硫酸无水乙醇溶液(1→10),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0.5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4.0%。

20.6 龟甲饮片 20.6.1 炮制 20.6.1.1 龟甲

置蒸锅内,沸水蒸45分钟,取出,放入热水中,立即用硬刷除净皮肉,洗净,晒干。

20.6.1.1.1 性状、鉴别、浸出物

同药材。

20.6.1.2 醋龟甲

取净龟甲,照烫法(附录ⅡD)用砂子炒至表面淡**,取出,醋淬,干燥。用时捣碎。

每100kg龟甲,用醋20kg。

本品呈不规则的块状。背甲盾片略呈拱状隆起,腹甲盾片呈平板状,大小不一。表面**或榇褐色,有的可见深棕褐色斑点,有不规则纹理。内表面棕**或棕褐色,边缘有的呈锯齿状。断面不平整,有的有蜂窝状小孔。质松脆。气微腥,味微咸,微有醋香气。

20.6.2 性味与归经

咸、甘,微寒。归肝、肾、心经。

20.6.3 功能与主治

滋阴潜阳,益肾强骨,养血补心,固经止崩。用于阴虚潮热,骨蒸盗汗,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筋骨痿软,心虚健忘,崩漏经多。

20.6.4 用法与用量

9~24g,先煎。

20.6.5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

20.7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1

穿破石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栀子的别名 4 栀子的处方用名 5 来源 6 原植物形态 7 产地 8 收与初加工 9 生药性状 10 栀子的炮制 10.1 栀子的炮制方法 10.1.1 栀子 10.1.2 炒栀子 10.1.3 焦栀子 10.1.4 栀子炭 10.2 成品性状 10.3 炮制作用 10.4 炮制研究 10.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0.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0.4.3 工艺研究 10.5 贮存方法 11 性味归经 12 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13 栀子的化学成分 14 栀子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14.2 来源 14.3 性状 14.4 鉴别 14.5 检查 14.5.1 水分 14.5.2 总灰分 14.6 含量测定 14.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4.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4.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4.6.4 测定法 14.7 栀子饮片 14.7.1 炮制 14.7.1.1 栀子 14.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14.7.1.2 炒栀子 14.7.1.2.1 含量测定 14.7.1.2.2 鉴别、检查 14.7.2 性味与归经 14.7.3 功能与主治 14.7.4 用法与用量 14.7.5 贮藏 14.8 出处 1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黄栀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黄栀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黄栀子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栀子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栀子 已经自动替换为 黄栀子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拼音

huáng zhī zǐ

2 概述

黄栀子

黄栀子为中药名,即《药性论》所载山黄栀子。是茜草科植物黄栀子Gardenia ja ***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黄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隔膜。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炒黄栀子表面深**或黄褐色[1]。焦黄栀子表面焦**[1]。黄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黄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炒黄栀子与焦黄栀子功用相似,炒黄栀子比焦黄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黄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黄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黄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3 黄栀子的别名

栀子、山枝子、大红桅。

4 黄栀子的处方用名

黄栀子、山栀、栀子、炒黄栀子、焦黄栀子、黄栀子炭[1]。

5 来源

黄栀子为茜草科植物黄栀子Gardenia ja ***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1]。

6 原植物形态

常绿灌木,高达2m。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子房下位。花期5~7月,果期8~11月。

7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南方各地有野生,生于山坡、路旁。分布于江西、湖南、浙江、福建、四川。

8 收与初加工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时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1]。

9 生药性状

黄栀子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隔膜。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0 黄栀子的炮制

汉代有擘破(《注解伤寒论》)的炮制方法[1]。

晋代有炒炭、烧末(《肘后备急方》)的方法[1]。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甘草水制(《雷公炮炙论》)[1]。

唐代有炙法(《备急千金药方》)[1]。

宋代增加了“炙酥拌微炒”(《太平圣惠方》)、姜汁炒焦黄(《产宝杂录》)等炮制方法[1]。

元代提出“炒令十分有二焦黑”(《丹溪心法》)及蒸制(《世医得效方》)[1]。

明代炮制方法较多,有微炒、煮制(《普济方》)、纸裹煨(《奇效良方》)、酒浸(《外科理例》)、童便炒(《医学入门》)、蜜制(《寿世保元》)、盐水炒黑(《宋氏女科秘书》)、炒焦(《景岳全书》)、酒洗(《审视瑶函》)等炮制方法[1]。

清代多用辅料制,有酒炒(《外科大成》)、姜汁炒黑(《本经逢原》)、乌药拌炒、蒲黄炒(《得配本草》)[1]。同时还对炮制作用的论述也比较多,如“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备要》);“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得配本草》)[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黄、炒焦、炒炭等[1]。

10.1 黄栀子的炮制方法 10.1.1 黄栀子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碾碎[1]。

10.1.2 炒黄栀子

取黄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取出晾凉[1]。

10.1.3 焦黄栀子

取黄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取出晾凉[1]。

10.1.4 黄栀子炭

取黄栀子碎块,置炒制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取出晾干[1]。

10.2 成品性状

黄栀子为不规则碎块状[1]。表面红**或棕红色[1]。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1]。扁卵圆形,红**[1]。味微酸而苦[1]。

炒黄栀子表面深**或黄褐色[1]。

焦黄栀子表面焦**[1]。

黄栀子炭表面黑褐色或焦黑色[1]。

10.3 炮制作用

黄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黄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黄栀子苦寒之性甚强,易伤中气,且对胃有 *** 性,脾胃较弱者服后易吐,炒后可除此弊[1]。炒黄栀子与焦黄栀子功用相似,炒黄栀子比焦黄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黄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黄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黄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10.4 炮制研究

黄栀子含都桷子苷(京尼平苷geniposide)、黄栀子苷(gardenoside)、山黄栀子苷(shanzhiside)、黄栀子酮苷(gardoside)等多种环烯醚萜苷类以及熊果酸、绿原酸等多种有机酸类[1]。

10.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对京尼平苷的影响:以黄栀子中京尼平苷为指标,用薄层扫描法对黄栀子及其炮制品进行分析比较[1]。实验结果表明,京尼平苷主要集中在黄栀子仁中,黄栀子壳含量相当低;炒黄栀子和

焦黄栀子中京尼平苷含量均有所下降,焦黄栀子比炒黄栀子更明显[1]。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与上述大同小异,同时测出炒炭后黄栀子苷含量下降幅度较大[1]。

(2)对熊果酸的影响:对熊果酸的研究是用薄层扫描法,分析比较了黄栀子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结果表明,黄栀子生品、炒品、炒焦品、姜炙品、烘品1~4(烘制温度为125℃、150℃、175℃、200C)中熊果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炒炭品、烘品4(烘制温度200℃)中熊果酸较生品明显降低[1]。

10.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对胆红素的影响:山黄栀子对家兔结扎总输胆管后,血中胆红素出现量有轻度的抑制作用,生黄栀子与焦黄栀子之间差别不大[1]。

(2)止血作用:生黄栀子与焦黄栀子给家兔注射1.5g的剂量时均有显著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而在0.75g剂量时,生山栀仍有作用,焦山栀则无此作用[1]。

(3)退热作用:对注射酵母液而引起发热的家兔,生山栀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焦山栀无此作用[1]。

(4)抗炎作用:生黄栀子的抗炎作用最强,经不同方法炮制后的黄栀子抗炎作用明显减弱,且随温度升高,抗炎作用逐渐降低[1]。当温度超过175℃时,抗炎作用消失[1]。黄栀子加热炮制后抗炎作用消失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京尼平苷受热破坏或分解所致[1]。

(5)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黄栀子水煎液对胃酸分泌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抑制作用减弱或消失[1]。

(6)护肝作用:黄栀子生品有明显对抗CCl4所引起动物肝急性中毒的作用,经不同方法炮制后,护肝作用均降低[1]。实验初步认为,黄栀子若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应以生品为好[1]。

另据报道,生山栀与焦山栀对金**葡萄球菌、链球菌、白喉杆菌的抑菌作用相似;对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以生山栀为佳;焦山栀则对痢疾杆菌的作用较生黄栀子略强,这一点和中医对大便溏薄者用焦山栀是一致的[1]。

10.4.3 工艺研究

对烘法是否能代替炒法进行了研究,比较了生黄栀子、焦桅子、烘黄栀子的黄栀子苷含量,从定量结果看,烘和焦制品中黄栀子苷无显著差异[1]。从两种不同炮制方法加工后的样品提取液的δ值看,δ烘值比δ焦值小,说明用烘的方法炮制得到的结果比较恒定,便于控制质量[1]。考查不同温度炮制黄栀子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栀子炮制后,黄栀子苷和鞣质均有明显变化,随温度增高,黄栀子苷的含量递减,当炮制温度高于180℃以后,含量下降幅度较大,说明超过黄栀子苷熔点温度(162℃~164℃)时,苷分解严重[1]。鞣质含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高于200℃以上时,鞣质含量下降,且大部分炭化[1]。从而认为炒黄栀子温度应控制在160℃~200℃之间[1]。

10.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1 性味归经

黄栀子味苦,性寒[1]。归心、肺、三焦经[1]。

12 黄栀子的功效与主治

黄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能。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黄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功能[1]。

黄栀子长于泻火利湿,凉血解毒[1]。常用于温病高热,湿热黄疸,湿热淋症,疮疡肿毒;外治扭伤跌损[1]。如治温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的黄栀子仁汤(《不居集》),治湿热黄疸的茵陈蒿汤(《注解伤寒论》),治跌打损伤,青肿疼痛,可用黄栀子研末与面粉、黄酒调敷[1]。

炒黄栀子与焦黄栀子功用相似,炒黄栀子比焦黄栀子苦寒之性略强,一般热较甚者可用炒黄栀子,脾胃较虚弱者可用焦黄栀子[1]。二者均有清热除烦的功用[1]。常用于热郁心烦,肝热目赤[1]。如治热病心烦,胬肉攀睛,羞涩难开[1]。

黄栀子炭善于凉血止血,多用于吐血、咯血、咳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1]。如十灰散(《十药神书》)[1]。

黄栀子为眼科常用清热泻火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多种实热性眼病,黄栀子能清泻三焦火邪。常与其他清热药配伍使用。

(2)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瞳神紧小、聚星障等眼病。常与龙胆草配伍,如龙胆泻肝汤。

(3)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白睛溢血、前房积血、跟底出血等。黄栀子有凉血止血作用。每与茅根、地黄同用。

13 黄栀子的化学成分

含黄栀子甙(geniposide)、羟异黄栀子甙(gardenoside)、山栀甙(shanzhiside)、黄栀子新甙(gardoside)、黄栀子甙酸(geriposidic acid)、黄栀子黄素(gardenin)、番红花甙Ⅰ(crocin1)、番红花酸(crocetin)、鸡矢藤甙甲酯(scandoside methyl ester)等。

14 黄栀子的药典标准 14.1 品名

黄栀子

Zhizi

GARDENIAE FRUCTUS

14.2 来源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黄栀子Gardenia ja *** 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9~11月果实成熟呈红**时收,除去果梗和杂质,蒸至上气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14.3 性状

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表面红**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隔膜。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气微,味微酸而苦。

14.4 鉴别

(1)本品粉末红棕色。内果皮石细胞类长方形、类圆形或类三角形,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与纤维连结,直径14~34μm,长约至75μm,壁厚4~13μm;胞腔内常含草酸钙方晶。内果皮纤维细长,梭形,直径约10μm,长约至110μm,常交错、斜向镶嵌状排列。种皮石细胞**或淡棕色,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60~112pm,长至230μm,壁厚,纹孔甚大,胞腔棕红色。草酸钙簇晶直径19~34μm。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栀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黄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VI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4.5 检查 14.5.1 水分

不得过8.5%(附录ⅨH第一法)。

14.5.2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14.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VID)测定。

14.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8nm。理论板数按黄栀子苷峰计算应不低于1500。

14.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黄栀子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30μg的溶液,即得。

14.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四号筛)约0.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0ml,置25m1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14.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黄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8%。

14.7 黄栀子饮片 14.7.1 炮制 14.7.1.1 黄栀子

除去杂质,碾碎。

本品呈不规则的碎块。果皮表面红**或棕红色,有的可见翅状纵横。多数,扁卵圆形,深红色或红**。气微,味微酸而苦。

14.7.1.1.1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4.7.1.2 炒黄栀子

取净黄栀子,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黄褐色。

本品形如黄栀子碎块,黄褐色。

14.7.1.2.1 含量测定

同药材,药材含黄栀子苷(C17H24O10)不得少于1.5%。

14.7.1.2.2 鉴别、检查

同药材。

14.7.2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14.7.3 功能与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14.7.4 用法与用量

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14.7.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14.8 出处

夜明砂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穿破石 2.1 拼音名 2.2 穿破石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穿破石的用法用量 2.7 注意 2.8 摘录 3 《中华本草》:穿破石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穿破石的别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状 3.8 化学成份 3.9 穿破石的药理作用 3.10 炮制 3.11 性味 3.12 功能主治 3.13 穿破石的用法用量 3.14 注意 3.15 附方 3.16 各家论述 3.17 穿破石的临床应用 3.1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穿破石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穿破石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穿破石 1 拼音

chuān pò shí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穿破石 2.1 拼音名

Chuān Pò Shí

2.2 穿破石的别名

葨芝、金蝉退壳、黄龙退壳、牵牛入石、金腰带、黄蛇根、山荔枝、千重皮

2.3 来源

桑科柘属植物构棘Cudrania cochin chinensis (Lour.) Kudo et Masam.,以根入药。全年可,洗净切片晒干。

同属植物柘树(刺桑)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功效与前种大致相同。

2.4 性味

微苦,平。

2.5 功能主治

止咳化痰,祛风利湿,散瘀止痛。用于肺结核,黄疸型肝炎,肝脾肿大,胃、十二指肠溃疡,风湿性腰腿痛;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

2.6 穿破石的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根皮捣烂敷患处。

2.7 注意

孕妇忌服。

2.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穿破石 3.1 出处

出自《岭南药录》

3.2 拼音名

Chuān Pò Shí

3.3 穿破石的别名

柘根、川破石、地棉根、拉牛入石、柘藤根、黄蛇、山黄箕、铁篱根、黄龙脱皮、刺楮、山黄芪、野黄芪、九层皮、千层皮

3.4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构棘或柘树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构棘Maclura cochinchinensis(Lour)Corner[Vanieria cochinchinensis Lour.;Cudrania cochinchinensis(Lour.)Kudo et Masam.]u·) Kudo et Masam.」。

2.柘树 Maclura tricuspidata Carr.[Cudrania tricuspidata(Carr.)Bur.]

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挖出根部,除去泥土、须根,晒干;或洗净,趁鲜切片,晒干。亦可鲜用。

3.5 原形态

1.直立或攀援状;根皮橙**;枝灰褐色,光滑,皮孔散生,具直立或略弯的棘刺,粗壮,长510(20)mm。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39cm,宽12.8cm,先端钝或渐尖,或有微凹缺,基部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69对。花单性,雌雄异株;球状花序单个或成对腋生,具短柄,被柔毛;雄花序直径约6mm,雄花具花被片35,楔形,不相等,被毛;雌花序直径约1.8cm,雌花具花被片4,先端厚有绒毛。聚花果球形,肉质,熟时橙红色,直径35cm,被毛;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和苞片中。花期45月,果期910月。

2.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达8m。小枝暗绿褐色,具坚硬棘刺,刺长535mm。单叶互生;叶柄长0.52cm;托叶侧生,分离;叶片近革质,卵圆形或倒卵形,长513cm,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全缘或3裂,上面暗绿色,下面淡绿色,幼时两面均有毛,成长后下面主脉略有毛,余均光滑无毛;基出脉3条,侧脉45对。花单性,雌雄异株;均为球形头状花序,具短梗,单个或成对着生于叶腋;雄花花被片4,长圆形,基部有苞片2或4,雄蕊4,花丝直立;雌花被片4,花柱1,线状。聚花果球形,肉质,直径约2.5cm,橘红色或橙**,表面呈微皱缩,瘦果包裹在肉质的花被里。花期56月,果期910月。

3.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或山谷、林缘等处。

2.生于海拔2001500m的阳光充足的荒坡、山地、林绿和溪旁。

分布:1.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2.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肃等地。

3.7 性状

性状鉴别 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且1. 52.5cm;或已切成圆形厚片。外皮**或橙红色,具显著的纵皱纹及少数须根痕。栓皮薄而易脱落。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薄,灰**,具韧性纤维,木部占绝大部分。**,柴性,导管孔明显,有的中央部位有小髓。气微,味淡。

3.8 化学成份

根含柘树异黄酮(cudraisoflone)A,3′-O甲基香豌豆甙元(3’-Omethylorobol),去氢木香内酯(dehydrocostuslactone),亚油酸甲酯(methyl linole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 l]。

3.9 药理作用

柘木根乙醇提取物有较好的抗结核菌作用。试管中,用改良苏通半流体琼脂培养基,接种强毒人型结核菌(H37RV),其最低抑菌浓度为6.312.5μg/ml。体内抗菌试验表明,给感染结核菌小鼠第2日开始给予柘木注射液1.5g/只,每日1次,至对照组半数动物死亡时停药,可显著延长感染小鼠的半数存活时间[ 1, 2」.

3.10 炮制

洗净,润透,斜切薄片,晒干。

3.11 性味

味淡;微苦;性凉

3.12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清热除湿;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黄疽;腮腺炎;肺结核;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淋浊;蛊胀;闭经;劳伤咳血;疗疮痈肿

3.13 穿破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30g,鲜者可用至1209;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

3.14 注意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用。

3.15 附方

①治肺痨,风湿: 穿破石、铁包金、甘草。同煎服。(《广东中药》)②治体虚白带:柘树根一两。水煎服。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③治挫伤:葨芝根和糯米捣敷。(《浙江中药名录》)④治耳久聋鸣,或有汁出,皆由肾虚, 致多年不瘥: 故铁三十斤(烧令赤,以水五斗,渍铁三宿,澄清),菖蒲七斤(切,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 柘根三十斤(以水一石,煮取五斗,去滓,澄清)。上药,合成一石五斗,用米二石,并曲三斗,酿如常法,侯酒熟即开,用磁石三斤,捣罗为末,纳酒中,渍三宿。日夜恒饮之,取醉为度,候听闻人语乃止。(《圣惠方》铁浆酒)⑤治小儿心热,重舌,鹅口:柘根(锉)五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更煎,取五合。细细敷之,数数为之。(《千金方》)

3.16 各家论述

1. 姚可成《食物本草》:治疮疡疥癣。

2.《生草药性备要》: 治酒顶,消蛊胀;浸酒祛风。

3.《本草求原》:壮筋骨,活血,理跌打。

4.《岭南药录》:祛风湿,十蒸九晒;治跌打,酒煎服;肩疮和蜜捣敷。

5.《南宁市药物志》:破血通经,治淋浊,去远年瘀积、结石。

6.《闽东本草》:健脾益胃,舒筋活络,祛风湿,去瘀血。治腰痛、关节痛,虚劳黄肿,脾虚泄泻。

7.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凉血散瘀。治经闭。

8.《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清热活血,止咳祛痰。治劳伤咳血。

9.《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痛。治流行性腮腺炎,疖肿。

10.《福建中草药》:清热利湿。治湿热黄疸,湿热痹,疔疮痈肿。

3.17 穿破石的临床应用

治疗急、慢性肝炎。取穿破石2斤,五指毛挑(Ficus simplicissima)半斤,葫芦茶3两,加水浸过药面煮2次,药液合并浓缩至1500ml,加白糖300g及防腐剂,静置过滤。每次45ml,对急性黄疸型肝炎及较重的慢性肝炎日服二次,轻症慢性肝炎日服一次,均以30天为一疗程。经治72例,临床治愈35例(急性黄疸型17例,慢性肝炎18例);好转25例(急性黄疸型6例、慢性肝炎19例);无效12例(慢性肝炎)。

3.18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穿破石的方剂 消石片

项规定(附录ID)。功能与主治:清热通淋,止痛排石。用于肾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属热...

驳骨水

天南星30g过江龙60g泽兰30g大皂角30g穿破石60g草乌30g石菖蒲20g丢了棒50g川乌3...

抗痨丸

处方:矮地茶500g百部200g桑白皮100g穿破石200g五指毛桃200g白及200g制法:以上...

中华跌打丸

76.8g、过岗龙76.8g、山香76.8g、穿破石76.8g、毛两面针76.8g、鸡血藤76.8...

息喘丸

陈皮(蒸)113g五指毛桃675g白前169g穿破石450g桑白皮225g枇杷叶450g白花鬼灯笼...

更多用到中药穿破石的方剂

用到中药穿破石的中成药 消石片

项规定(附录ID)。功能与主治:清热通淋,止痛排石。用于肾结石、尿道结石、膀胱结石、输尿管结石属热...

驳骨水

天南星30g过江龙60g泽兰30g大皂角30g穿破石60g草乌30g石菖蒲20g丢了棒50g川乌3...

抗痨丸

处方:矮地茶500g百部200g桑白皮100g穿破石200g五指毛桃200g白及200g制法:以上...

中华跌打丸

76.8g、过岗龙76.8g、山香76.8g、穿破石76.8g、毛两面针76.8g、鸡血藤76.8...

息喘丸

陈皮(蒸)113g五指毛桃675g白前169g穿破石450g桑白皮225g枇杷叶450g白花鬼灯笼...

更多用到中药穿破石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穿破石 《惠直堂经验方》:[卷三疮癣门]护龙散

治肾漏阴囊先肿后穿破。出黄水。疮如鱼口。能致害命。文蛤(以锻石炒**去灰出火毒)研极细末。掺五七次...

《仁术便览》:[卷四下疳疮]真黄散

治小儿走马牙疳,甚至穿破腮口。鸡内金不见水针刺,香油灯上烧存性,研细,入黄柏、枯矾、麝香一字,先米泔...

《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二·公选良方内外科]瘰

核瘰,不分新久,未穿破者。南星(二两)银朱血竭消石潮脑(各三钱)轻粉乳香(各二钱)猫头骨(一具)上...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之一七十二证方论]三·滑翳内障

小有似水银珠子旋针拨虽然随手落拟抽针出却归源缩针穿破青涎散五月金乌照远天补肝汤人参茯苓黑参黄芩(各一...

《外科证治全书》:[卷三腰部证治(计三证)]筋脉

赤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夜明砂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性味归经 10 夜明砂功效与主治 11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 12 使用禁忌 13 夜明砂的化学成分 14 《全国中草药汇编》:夜明砂 14.1 拼音名 14.2 夜明砂的别名 14.3 来源 14.4 炮制 14.5 性味 14.6 归经 14.7 功能主治 14.8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 14.9 备注 14.10 出处 15 《中华本草》:夜明砂 15.1 出处 15.2 拼音名 15.3 英文名 15.4 夜明砂的别名 15.5 来源 15.6 原形态 15.7 生境分布 15.8 性状 15.9 化学成份 15.10 炮制 15.11 性味 15.12 归经 15.13 功能主治 15.14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 15.15 注意 15.16 各家论述 15.17 出处 1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夜明砂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夜明砂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夜明砂 1 拼音

yè míng shā

2 英文参考

Feaces Vespertilio (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at’s dropping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crementum vespertilii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at faec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bat du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夜明砂为中药名,出《日华子诸家本草》。为蝙蝠科动物蝙蝠 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等多种蝙蝠的干燥粪便[1]。

4 拉丁名

Feaces Vespertilio (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bat's droppings (《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夜明砂的别名

蝙蝠屎、天鼠屎[2]。

7 来源

夜明砂为蝙蝠科动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Thomas或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等的干燥粪便[2]。

8 产地

夜明砂主产浙江、江西、广西、河南、甘肃、辽宁等地[2]。

9 性味归经

夜明砂味辛,性寒;入肝经[2]。

10 夜明砂功效与主治

夜明砂具有清肝明目,散瘀消积的功效,治肝热目赤,白睛溢血,青盲,雀目,白内障,角膜云翳,疳积,瘰疬,疟疾,跌打损伤[2]。

夜明砂为眼科常用清肝明目药,具有清热明目,散血消积的功效。本品为入厥阴血分药,用于青盲、雀目、小儿疳积上目等。用治青盲,可与柏叶配伍,如明目柏叶丸。用治雀目疳积上目,可与猪肝、谷精草配伍,如猪肝散(《眼科百问》)。

11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包煎;或研末服,1~3g[2]。

12 使用禁忌

孕妇慎用夜明砂[2]。

13 夜明砂的化学成分

夜明砂含尿素、尿酸、胆甾醇及微量维生素A等[2]。

14 《全国中草药汇编》:夜明砂 14.1 拼音名

Yè Mínɡ Shā

14.2 夜明砂的别名

蝙蝠屎、天鼠屎、檐老鼠屎

14.3 来源

本品为蝙蝠科动物蝙蝠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大耳蝠Plecotus auritus L.或菊头蝠科动物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 的干燥粪便。全年均可收,以夏季为宜,去泥土杂质晒干。

14.4 炮制

焙干用。

14.5 性味

辛,寒。

14.6 归经

入肝经。

14.7 功能主治

清热明目,活血消积。用于夜盲症,白内障,角膜云翳。

14.8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

1~3钱。

14.9 备注

(1)夜明砂为肝经血分药,具有清肝热、散瘀血的功效,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目疾,尤以治肝热目赤、白睛溢血(即眼球膜下出血)的效果较好,能使瘀血消散;眼目清明。可用本品单味炒微焦,研细,每天一钱,分二次用开水调服;也可配合桑白皮、黄芩、赤芍、丹皮、鲜生地、白茅根等药煎汁服用。

(2)据文献记载,前人用本品治雀目及内外障翳,常将本品研末,纳入猪肝内,煮食饮汁。此外,本品还可用于疳积及跌扑损伤、瘀血作痛等症,亦取它散血、消积的功效。

14.10 出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

15 《中华本草》:夜明砂 15.1 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

15.2 拼音名

Yè Mínɡ Shā

15.3 英文名

Bat Dung

15.4 夜明砂的别名

天鼠屎、鼠法、石肝、黑砂星、檐老鼠屎

1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华南大棕蝠、蹄蝠科动物大马蹄蝠及菊头蝠科动物马铁菊头蝠等的粪便。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espertilio superans Thomas2.Murina leucogaster MilneEdwards3.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ck4.Plecotus auritus Linnaeus5.Eptesicus andersoni(Dobson)6.Hipposideros armiger Hodgson7.Phinolophus ferrumequinum Schreber

收和储藏:全年均可,以夏季为宜。从山洞中铲取,除去泥土,拣去杂质,晒干。

15.6 原形态

1.蝙蝠,是一种营飞翔生活的小型兽类。较小,体长4.58.0cm。眼小,鼻部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宽。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有一层薄的翼膜,其上无毛。尾发达。全身呈黑褐色。

2.大管鼻蝠,体形小。鼻孔呈长管状。耳尖钝圆,耳屏尖长呈直形。翼膜宽从趾基起。第5掌骨较第4掌骨稍长。全身毛细长而柔软,毛基深褐色。体背毛灰棕色,并有灰白色细软长毛。翼膜为浅灰褐色。

3.普通伏翼,体形小。头骨小而宽。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转可达眼与鼻孔之间。耳屏小而圆钝,内缘凹,外缘突出。足纤小。翼膜从趾基起,距缘膜发达且呈圆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间膜。背面暗棕色,头部色较深。腹面较浅,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4.大耳蝠,体长58cm。耳极大,为其最著之特征。耳壳近乎卵圆形,前后缘均基突出。耳屏甚长,几为耳长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尾与体等长。全身背面浅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5.华南棕蝠,体形较大。前臂长5.45.7cm。耳较宽,近于三角形。尾端有3节椎骨而突出于股间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浅而与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体前表面绝无灰**霜斑。 *** 余部淡黄灰色。

6.大马蹄蝠,体形较大,重4166g,体长9.210.5cm。前臂长8.99.7cm。有复杂的鼻叶,由4部分组成;最下方为大而宽的马蹄形叶(前叶),前叶两外侧各有4个副小叶;前叶之后为横棍形的鞍状叶;其后顶叶,顶叶显著窄于前叶且分裂成4个小块。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无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叶。额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仅有1节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节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长,第5掌骨短。有距,距约为胫骨长度之半。尾甚长,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股间膜后缘呈钝角向后突出。毛被细而稠密。上体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 *** 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间膜黑褐色。

7.马铁菊头蝠,前臂长5.56.0cm,颅2.32.5cm。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即鼻叶。鼻叶两侧及下方有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正面呈提琴状;其侧面中央略凹,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插著,呈宽圆形,与一顶叶相连。耳大略宽阔,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细密而柔软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浅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为灰棕色。

15.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栖息于屋檐、房梁、石缝、巖洞或树洞中。白天休息,黄昏或清晨活动觅食,以双翅目紫虫为食。

3.栖息于屋檐或古老房屋中。

4.栖息于山洞、树洞或房屋顶楼内,独居。食昆虫。

5.栖息于山洞、巖洞、树洞中。多为小群栖居。

6.群栖于洞穴或废旧的坑道内。每群上百只甚至数百只。多在洞顶以后足爪钩住缝隙或突出物而作倒持姿势停息。哺乳其母体腹部长出两条皮膜带(育儿带)紧紧捆住幼仔阴谋诡计止滑脱,此为本种动物最特殊的保持适应性特征。

7.群栖于山洞之中,以昆虫为食。

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及甘肃、福建、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2.分布于吉林、内蒙古、福建、四川等地。

3.全国各地均有分布。4.分布于吉林、黑龙江、河北、甘肃、青海、四川等地。

5.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6.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

7.分布于吉林、山西、陜西、山西、陜西、山东、四川、云南等地。

15.8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为长椭圆形颗粒,两端微尖,长57mm,直径约2mm。表面略粗糙,棕褐色或灰棕色;破碎者呈小颗粒状或粉末状。放大镜下观察,可见棕色或黄棕色有光泽的昆虫头、眼及破碎的翅膜。气微或无,味微苦而微辛。

15.9 化学成份

夜明砂含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胆甾醇(cholesterol)及少量维生素(vitamin)A等。

15.10 炮制

拣净杂质,簸去泥砂,或漂洗后晒干。《本草纲目》:凡得以水淘去灰上恶气,取细砂晒干焙用。

15.11 性味

味辛;性寒

15.12 归经

肝经

15.13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散瘀消积。主青盲;雀目;目赤肿痛;白晴溢血;内外翳障;小儿疳积;瘰疬;疟疾

15.14 夜明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布包,310g;或研末,每次13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

15.15 注意

目疾无瘀滞者及孕妇慎服。

15.16 各家论述

1.《本草纲目》:夜明砂及蝙蝠皆厥阴肝经血分药也,能活血消积,故所治目翳盲障,疟疾疳惊,淋带,瘰疬,痈肿,皆厥阴之病也。

2.《本草经疏》:夜明砂,今人主明目,治目盲障翳。其味辛寒,乃入足厥阴经药,《神农本草经》所主诸证,总属是经所发,取其辛能散内外结滞,寒能除血热气壅故也。然主疗虽多,性有专属,明目之外,余皆可略。

3.《神农本草经》:主面痈肿,皮肤洗洗时痛,腹中气血,破寒热积聚,除惊悸。

4.《名医别录》:去面黑。

5.《唐本草》:酒服方寸匕,主子死腹中。

6.《日华子本草》:炒股治瘰疬。

7.《本草衍义》:合疳药。

8.《本草纲目》:治目盲,障翳,明目,除疟。

15.17 出处

苍术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赤芍的处方用名 7 赤芍的来源 8 赤芍的收与初加工 9 赤芍生药性状 10 赤芍的炮制 10.1 赤芍的炮制方法 10.1.1 赤芍 10.1.2 炒赤芍 10.1.3 酒赤芍 10.2 成品性状 10.3 质量要求 10.4 炮制作用 10.5 炮制研究 10.6 贮存方法 11 赤芍的性味归经 12 赤芍的功效与主治 13 赤芍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来源 13.3 性状 13.4 鉴别 13.5 含量测定 13.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3.5.4 测定法 13.6 赤芍饮片 13.6.1 炮制 13.6.2 含量测定 13.6.3 鉴别 13.6.4 性味与归经 13.6.5 功能与主治 13.6.6 用法与用量 13.6.7 注意 13.6.8 贮藏 13.7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赤芍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赤芍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赤芍 1 拼音

chì sháo

2 英文参考

radices paeoniae rubra [朗道汉英字典]

paeoniae 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eoniae rubra 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ed peony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AEONIAE RADIX RUBR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adix Paeoniae Rubra(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eony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赤芍为中药名,是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芍药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1]。呈圆柱形,稍弯嗌,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乳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赤芍味苦,性微寒[1]。归肝经[1]。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1]。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等配伍应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Paeoniae Rubra(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peony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赤芍的处方用名

赤芍、赤芍药、炒赤芍、酒赤芍[1]。

7 赤芍的来源

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芍药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1]。

8 赤芍的收与初加工

春、秋二季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1]。

9 赤芍生药性状

赤芍呈圆柱形,稍弯嗌,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乳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10 赤芍的炮制

唐代有酒浸一宿(《仙授理伤续断秘方》)[1]。

宋代有烧灰(《太平圣惠方》)、焙制(《洪氏集验方》)、炒制(《校注妇人良方》)、煮制(《女科百问》)等[1]。

元代有“泔浸去油,用川椒、葱白煮令黑色,焙用”(《世医得效方》)、煨法(《丹溪心法》)[1]。

明代有酒炒(《景岳全书》),并认为生用“能泻能散”(《蒙筌》)[1]。

清代有酒洗(《外科大成》)、蜜水拌蒸(《本草述钩元》)、醋炒(《本草备要》)等[1]。还提出了“今人多生用,惟避中寒以酒炒,入女人血分药以醋炒”(《本草述钩元》)[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清炒、酒炒等[1]。

10.1 赤芍的炮制方法 10.1.1 赤芍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1]。

10.1.2 炒赤芍

取净赤芍片,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10.1.3 酒赤芍

取净赤芍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取出晾凉,筛去碎屑[1]。

每100kg赤芍片,用黄酒12kg[1]。

10.2 成品性状

赤芍为类圆形厚片[1]。表面粉白色或粉红色,中心有放射状纹理,皮部窄,周边灰褐色[1]。质硬而脆[1]。味微苦[1]。

炒赤芍颜色加深,偶有焦斑[1]。

酒赤芍微**,略有酒气[1]。

10.3 质量要求

本品含芍药苷(C23H28O11)不得少于1.8%[1]。赤芍药片含芍药苷不得少于1.5%[1]。

10.4 炮制作用

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1]。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1]。

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1]。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等配伍应用[1]。

10.5 炮制研究

赤芍主要含有单萜类化合物,如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等[1]。

关于赤芍是否去皮进行了研究,认为去皮后芍药苷降低,皮部含量占2.54%,髓部仅含1.77%[1]。而白芍则恰好相反,木质部较皮部含量高[1]。另有研究认为,酒炙后没食子酸含量随酒炙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d儿茶精含量呈下降趋势[1]。

10.6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处[1]。

11 赤芍的性味归经

赤芍味苦,性微寒[1]。归肝经[1]。

12 赤芍的功效与主治

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能[1]。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赤芍生品以清热凉血力胜[1]。多用于瘟病热入血分的身热出血,目赤肿痛,痈肿疮毒[1]。如治疗疮疡肿痛的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以及治疗双目红肿、流泪、灼热疼痛的祛风消赤散(《上海中医药杂志》)[1]。

炒赤芍药性缓和,活血止痛而不寒中,可用于瘀滞疼痛[1]。常与川芎、白芷、当归、红花等配伍治疗头部外伤之瘀血疼痛[1]。

酒赤芍以活血散瘀见长,清热凉血作用甚弱[1]。多用于闭经或痛经,跌打损伤,常与当归、狗脊、自然铜等配伍应用[1]。

赤芍为眼科常用清热凉血药,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1)用于火热上炎,血热妄行所致各种眼内出血,白睛溢血等。常与地黄、牡丹皮等配伍。

(2)用于胞睑生疮、眼部瘀血及外伤诸症。本品能凉血活血,散瘀止痛。

13 赤芍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赤芍

Chishao

PAEONIAE RADIX RUBRA

13.2 来源

本品为毛莨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春、秋二季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13.3 性状

本品呈圆柱形,稍弯嗌,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乳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13.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棕色细胞。栓内层薄壁细胞切向延长。韧皮部较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宽,导管群作放射状排列,导管旁有木纤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醇10ml,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芍药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一乙酸乙酯一甲醇一甲酸(40:5:10:0.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紫色斑点。

13.5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13.5.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05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40:6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30nm。理论板数按芍药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3.5.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经五氧化二磷减压干燥器中干燥36小时的芍药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即得。

13.5.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粗粉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5ml,称定重量,浸泡4小时,超声处理2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3.5.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含芍药苷(C23H28011)不得少于1.8%。

13.6 赤芍饮片 13.6.1 炮制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为类圆形切片,外表皮榇褐色。切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有裂隙。

13.6.2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芍药苷(C23H28011)不得少于1.5%。

13.6.3 鉴别

同药材。

13.6.4 性味与归经

苦,微寒。归肝经。

13.6.5 功能与主治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瘕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13.6.6 用法与用量

6~12g。

13.6.7 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13.6.8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3.7 出处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苍术的别名 7 苍术的处方用名 8 苍术的来源 9 产地 10 苍术的收与初加工 11 苍术的生药性状 11.1 茅苍术 11.2 北苍术 12 苍术的炮制 12.1 苍术的炮制方法 12.1.1 苍术 12.1.2 麸炒苍术 12.1.3 焦苍术 12.2 成品性状 12.3 炮制作用 12.4 炮制研究 12.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12.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12.4.3 工艺研究 12.5 贮存方法 13 苍术的性味归经 14 苍术的功效与主治 15 苍术的化学成分 16 苍术的药理作用 17 与苍术相克的食物 18 苍术中毒 18.1 不良反应机制 18.2 临床表现 18.3 治疗 19 苍术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19.2 来源 19.3 性状 19.3.1 茅苍术 19.3.2 北苍术 19.4 鉴别 19.5 检查 19.5.1 水分 19.5.2 总灰分 19.6 含量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9.6.3 供试品溶液制备 19.6.4 测定法 19.7 苍术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苍术 19.7.1.1.1 检查 19.7.1.1.2 鉴别、含量测定 19.7.1.2 麸炒苍术 19.7.1.2.1 检查 19.7.1.2.2 含量测定 19.7.2 性味与归经 19.7.3 功能与主治 19.7.4 用法与用量 19.7.5 贮藏 19.8 出处 20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苍术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苍术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苍术 1 拼音

cāng zhú

2 英文参考

Atractylodes sinensis [朗道汉英字典]

atractylodes rhizom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ATRACTLODIS RHIZOMA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Rhizoma Atractylod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atractylodes rhizom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苍术为中药名,出《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1]。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9cm,直径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麸炒苍术表面**或焦**,香气较生品浓[1]。焦苍术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1]。

苍术味辛、苦,性温[1]。归脾、胃、肝经[1]。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1]。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2]。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1]。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1]。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1]。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1]。

4 拉丁名

Rhizoma Atractylod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atractylodes rhizom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苍术的别名

仙术、仙姜、天精、地葵、茅术、枪头菜、山刺菜[3]

7 苍术的处方用名

苍术、茅苍术、炒苍术、焦苍术[1]。

赤术、枪头菜[4]。

8 苍术的来源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1]。

9 产地

主产江苏及东北,华北地区[4]。

10 苍术的收与初加工

春、秋二季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1]。

11 苍术的生药性状 11.1 茅苍术

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11.2 北苍术

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9cm,直径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

12 苍术的炮制

唐代有米汁浸炒、醋煮(《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方法[1]。

宋代有炒黄(《太平圣惠方》)、米泔浸后麸炒(《本草衍义》)、米泔浸后醋炒、皂角煮后盐水炒(《圣济总录》)、米泔水浸后葱白罨再炒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米泔浸后盐炒(《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土炒(《校注妇人良方》)等炮制方法[1]。

金、元时代增加了用多种辅料制,“米泔水浸,椒炒,盐炒,醋煮,酒煮”(《儒门事亲》),茴香炒、茱萸炒、猪苓炒、童便浸、东流水浸焙(《世医得效方》),米泔浸后乌头、川楝子同炒焦黄,川椒、破故纸、陈皮、酒浸后炒,酒或醋浸炒(《瑞竹堂经验方》)等方法[1]。

明代有了制炭、蒸法、茱萸制(《普济方》)、土米泔并制、姜汁炒(《仁术便览》)、桑椹取汁制(《景岳全书》)、米泔浸后牡蛎粉炒(《济阴纲目》)、米泔浸后黑豆蜜酒人乳并制(《炮炙大法》)、米泔浸后再用土、水浸,并与脂麻粳米糠拌炒(《本草乘雅半偈》)等方法[1]。同时对炮制目的也有了阐述,如“苍术性燥,故以糯米泔浸,去其油,切片焙干用[1]。亦有用脂麻同炒,以制其燥者”(《本草纲目》)[1]。

清代增加了九蒸九晒法(《医方集解》)、炒焦法、土炒炭法(《外科证治全生集》)和烘制(《丛活》)等方法[1]。

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炒焦、麸炒等[1]。

12.1 苍术的炮制方法 12.1.1 苍术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水浸泡,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1]。

12.1.2 麸炒苍术

先将锅烧热,撒入麦麸,用中火加热,待冒烟时投入苍术片,不断翻炒[1]。炒至深**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1]。

每100kg苍术片,用麦麸10kg[1]。

12.1.3 焦苍术

取苍术片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焦褐色时,喷淋少许清水,再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1]。

12.2 成品性状

苍术为不规则的厚片,边缘不整齐,周边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的油点(俗称“朱砂点”),并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1]。质坚实[1]。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1]。

麸炒苍术表面**或焦**,香气较生品浓[1]。

焦苍术表面焦褐色,有焦香气[1]。

12.3 炮制作用

生苍术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1]。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1]。如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及湿温发热的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治风寒挟湿之感冒的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1]。

麸炒后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1]。如治脾胃不和的平胃散和痰饮内停的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青盲、雀盲眼目昏涩的二术散(《证治准绳》)[1]。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1]。如治脾虚泄泻的椒术丸(《保命集》)[1]。

12.4 炮制研究

苍术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1]。

12.4.1 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苍术不同炮制品(清炒、麸炒、米泔水制)进行挥发油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经炮制后挥发油含量均明显减少,并以麸炒和米泔水制效果为佳,而起到了缓和“燥性”的作用[1]。用气相色谱法对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苍术酮、苍术素、茅术醇及β桉油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其炮制品的相对含量与生品比较均有减少,物理常数(比重、比旋度、折光率)有所不同,挥发油的组分无明显改变,炮制品之间比较,上述各方面均无显著差异[1]。

12.4.2 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据实验报道,苍术挥发油对青蛙有镇静作用,并略使脊髓反射亢进[1]。大剂量使中枢神经抑制,终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见过量的苍术挥发油引起的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1]。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1]。可见炮制后的苍术能增强健脾燥湿和固肠止泻的作用[1]。

12.4.3 工艺研究

实验比较苍术的麸炒、米炒和烘制三种方法,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均可使挥发油含量减少,而挥发油的组分无明显差异[1]。其中烘制工艺改善了加工条件,易于控制温度,饮片受热均匀,便于掌握药物的质量,且此法操作简便[1]。实验结果烘制最佳条件是温度70℃,烘制30分钟[1]。

12.5 贮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1]。防霉,防蛀[1]。

13 苍术的性味归经

苍术味辛、苦,性温[1]。归脾、胃、肝经[1]。

14 苍术的功效与主治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的功能[1]。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2]。

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1]。用于风湿痹痛,肌肤麻木不仁,脚膝疼痛,风寒感冒,肢体疼痛,湿温发热,肢节酸痛[1]。如治风湿痹痛的薏苡仁汤(《类证治裁》)及湿温发热的白虎加苍术汤(《类证活人书》);治风寒挟湿之感冒的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1]。

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1]。如治脾胃不和的平胃散和痰饮内停的不换金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青盲、雀盲眼目昏涩的二术散(《证治准绳》)[1]。

焦苍术辛燥之性大减,以固肠止泻为主[1]。用于脾虚泄泻,久痢,或妇女的淋带白浊[1]。如治脾虚泄泻的椒术丸(《保命集》)[1]。

苍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辟秽的功效[4]。

治湿困倦怠,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泄泻,痢疾,痰饮癖积,皮肤水肿[4]。

治脾湿,足膝痿软,肠风,带下,小便浑浊[4]。

治时邪感冒,寒热头通,疟疾,风湿痹痛[4]。

治夜盲症,小儿软骨病[4]。煎服:4.5~9g[4]。

苍术为眼科常用利水渗湿药,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的功效:

(1)用于脾虚湿蕴所致视瞻昏渺、视瞻有色等。

(2)用于高风内障见目昏、夜盲、视野缩窄等以及小儿疳积上目所致眼目昏涩。可单用,亦可与猪肝、夜明砂等配伍,如夜明散。

15 苍术的化学成分

苍术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1]。

苍术含有挥发油成分[3]。

苍术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茅术醇(Hinesol),β桉叶醇,还含苍术酮(Atractylone)、糖醛等[4]。

16 苍术的药理作用

苍术可抗实验性胃炎及胃溃疡,对胃肠运动有调节作用,还可保肝利胆,阻断烟堿(N)受体,并有抗缺氧等作用[4]。煎剂对家兔实验性糖尿病有降低血糖作用;对大鼠有明显排钠、钾、氯的作用[4]。但无利尿作用[4]。桉叶醇有镇静作用;苍术(与艾叶等合用更好)烟薰有良好的杀菌、杀等效果[4]。

苍术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抑制应激性溃疡,调节胃肠运动,升高血糖,镇静,保肝,抗缺氧,抗肿瘤,抗,抗细菌,抗真菌等[3]。

据实验报道,苍术挥发油对青蛙有镇静作用,并略使脊髓反射亢进[1]。大剂量使中枢神经抑制,终致呼吸麻痹而死亡,可见过量的苍术挥发油引起的副作用是非常明显的[1]。

炮制后的苍术能增强健脾燥湿和固肠止泻的作用[1]。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1]。

17 与苍术相克的食物

服用苍术忌吃桃、李及雀肉、菘莱、青鱼[5]。

18 苍术中毒 18.1 不良反应机制

大剂量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最终至呼吸麻痹而死亡。[3]

18.2 临床表现

大量口服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出现惊厥和呼吸困难。[3]

18.3 治疗

苍术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促进毒物排出:洗胃,催吐,导泻,补液。

2.对症治疗。

19 苍术的药典标准 19.1 品名

苍术

Cangzhu

ATRACTLODIS RHIZOMA

19.2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μlodes lancea( Thunb.)DC.或北苍术Atractμlodes chinensis(DC.) Koidz.的干燥根茎。春、秋二季挖,除去泥沙,晒干,撞去须根。

19.3 性状 19.3.1 茅苍术

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10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19.3.2 北苍术

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9cm,直径1~4cm。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

19.4 鉴别

(1)本品粉末棕色。草酸钙针晶细小,长5~30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纤维大多成束,长梭形,直径约至40μm,壁甚厚,木化。石细胞甚多,有时与木栓细胞连结,多角形、类圆形或粪长方形,直径20~80μm,壁极厚。菊糖多见,表面呈放射状纹理。

(2)取本品粉末0.8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苍术对照药材0.8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苍术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药材溶液各6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丙酮(9:2)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9.5 检查 19.5.1 水分

不得过13.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二法)。

19.5.2 总灰分

不得过7.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9.6 含量测定

避光操作。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D)测定。

19.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79:2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40nm。理论板数按苍术素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19.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苍术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0ul的溶液,即得。

19.6.3 供试品溶液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2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5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40kHz)1小时,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9.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苍术素(Cl3H100)不得少于0.30%。

19.7 苍术饮片 19.7.1 炮制 19.7.1.1 苍术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类圆形或条形厚片。外表皮灰棕色至黄棕色,有皱纹,有时可见根痕。切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或棕红色油室,有的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19.7.1.1.1 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1.0%。

总灰分同药材,不得过5.0%。

19.7.1.1.2 鉴别、含量测定

同药材。

19.7.1.2 麸炒苍术

取苍术片,照麸炒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表面深**。

本品形如苍术片,表面深**,散有多数棕褐色油室。有焦香气。

19.7.1.2.1 检查

水分同药材,不得过10.0%。

总灰分同药材,不得过5.0%。

19.7.1.2.2 含量测定

同药材,含苍术素(C13H10O)不得少于0.20%。

19.7.2 性味与归经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19.7.3 功能与主治

燥湿健脾,祛风敖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

19.7.4 用法与用量

3~9g。

19.7.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9.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