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眼科方剂全书_中华眼科在线
1.珍珠莲简介
2.珊瑚简介
3.眼底有了黄斑变性怎么回事
4.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5.国家一级医学刊物有哪些?
中国中医科学院
://.catcm.ac.cn/index.html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惟一的国家级中医药科研机构,在中医药事业
的发展和科研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科学院拥有多家医院和研究所,拥有若干研究
室和实验室,更汇集了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在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于1955年,位于北京,是国家中医药管理
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现任院长为曹洪欣教授。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
究机构,下设13个研究所、6所医院及研究生部、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
有职工4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者800多人;与世界卫生组织
(WHO)共同建立了临床与信息、针灸、中药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均设在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药科学研究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中心任务,50年来,中国中医研究院在中医药基础
理论研究和重大疾病防治及中药新药开发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截止2004年底,全
院共获得科研成果近900项,其中获国家级、部局级奖近300项;现有院级以上在研课题482项,
其中国家级课题200项、部局级课题258项;拥有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
国家规范化中药药理实验室、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和BSL-3实验室, 是国家中药安全性
评价中心(GLP)与中药复方药物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附属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研究院充分发挥中医医疗的优势和特色,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
服务,现有病床1500多张。附属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是全国甲等中医医院和全国示范中
医医院。望京医院是以骨伤科为主的综合性甲等中医医院,眼科医院是以中医眼科为特色
的专科医院。各附属医院在肿瘤、心脑血管病、老年病、糖尿病以及肛肠、皮肤、泌尿等各科
疾病及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重症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
有较高的声誉。
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三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具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和在职
人员申请学位的资质;设有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工作站。 中
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是全国藏书最多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其中珍本、善本、孤本书籍2万余册。
中国医史博物馆是我国收藏文物最多的中医专业博物馆,收藏文物3000余件。
中国中医研究院主办多种全国性的中医药专业期刊,其中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有《中医杂
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国针灸》、《针刺研究》、《中国
骨伤》、《中华医史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等。
作为我国传统医药对外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中医研究院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医药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民间团体有广泛友好的联系与交流,在国际传统医
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部分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冠心病血瘀证血小板活化相关因子的基因组学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重点项目,由陈可冀院士承担。目前前期的临床样本集、GPIIb–IIIa基因多态性及活性检测及血瘀证患者基因差异表达谱构建等工作已全面展开。
●中医学关于SARS发病、证候演变规律与治疗方案研究
“863”攻关课题,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系统研究了SARS的证候特征与演变规律,提出了中医治疗SARS的五大治法及主要方药,证实了中医治疗SARS后骨坏死的有效性。该课题于2005年9月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
●公共卫生突发救治决策技术平台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由曹洪欣、刘保延承担。该课题旨在构建一个基于Internet的“公共卫生突发临床救治方案决策技术平台”,为快速应对公共卫生突发、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已初步建成专业基础数据库群、循证文献查询分析系统,基于网络的专家/专题研讨系统及互联网相关信息及时收集分析系统正在建设中。
●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由刘保延、崔蒙承担。目前已完成中药基础信息数据库、古代中药与方剂数据库、中医药语言系统等七个主体数据库的整合与发布;提交了各种相关标准;完善中医药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中心数据物理中心建设:与科技部科学共享门户网站和医药卫生科学数据共享门户网站进行了连接。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研究
北京市市科委重大项目,由刘保延承担。目前已经收集临床病例3000余例,部分适于中医临床个体诊疗特点的相关数字模型和数据统计、数据挖掘的新方法已初步形成。该项研究所建立的评价支撑体系,可以在保持中医辨证论治特色的同时,用充分的科学数据展示和说明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优势。
●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软科学研究项目,由曹洪欣承担。该课题分为8个子课题组建专题研究队伍,共有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究工作。该课题认真分析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问题,从战略高度勾画未来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现已完成《中医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正在准备验收。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项目,由医史所柳长华承担。该课题以“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对中医药传统知识概念与特征、内容与分类、保护原则与方法、国际立场与原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课题组取集中工作方式,召开了14次由各部委专家组成的研讨会,半年内完成了55万字的研究报告。该课题已于2005年7月27日通过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结题验收。
等等好多,自己看吧! ://baike.baidu/view/50099.htm#1
北京中医药大学
://.bucm.edu.cn/portal/media-type/html/role/guest/page/login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 1956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进入国家“211 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了)。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并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基础医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中药学院、针灸学院、管理学院、护理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台港澳中医学部、高职部、体育部、信息中心等教学机构。
学校致力于构建面向新世纪的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学、针灸推拿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工商管理学、护理学、英语(医学)、法学(医药卫生) 9 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医学七年制含中医科研方向、中医临床方向、中医骨伤方向、中西医结合方向、中药方向、针灸推拿方向、针推康复方向、针推对外交流方向、医院管理方向等 9 个培养方向班,分别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联合培养。
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总计10581人,其中本科生6614人(大陆学生4956人,台港澳学生317人,留学生1341人),专科生1406人(高职1138人,护理专业268人),硕士生1992人,博士生569人。
学校是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首批建立博士学科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 3个一级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均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涵盖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重点学科建设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保持领先地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高级)实验室 9 个。学校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中药制药与新药开发关键技术工程中心、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工程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
创办于1958 年的附属东直门医院是学校临床教学及医疗、科研基地。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一所医教研力量雄厚、科室齐全、设备完善、综合服务能力强并具有中医专科专病特色的综合性甲等医院。附属东方医院已建设成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备先进、人才优化、管理科学、医疗水平一流、中医特色突出、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医院。2006年,北京冶金医院正式划转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学校第三附属医院。
建于 1958 年的药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技术,现已通过小容量注射液 GMP 认证。其拳头产品“清开灵注射液”连续三次被审定为全国中医医院急诊首选必备中成药。
建校50多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以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己任,已为国家培养了30000余名高级中医药专业人才,为世界87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3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近年来,先后与 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43个合作项目,与境外45所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学术联系。
学校主办有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和《中医教育》杂志,是中医药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吴建伟 校长:高思华
该校在《2007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八十七。
上海中医药大学
://.shutcm.edu.cn/
1956年。解放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学校概况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高等院校之一。学校位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研教育区内,占地600余亩,建有教学楼、实验楼、图书信息楼、行政楼、外事楼、体育中心、博物馆楼等,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
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有8200余人,其中博士生375人、硕士生944人、本专科生(包括高职)4891人,成人教育987人,长期外国留学生711人。另外,目前学校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来自日、韩、俄、法、英、美、德、意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每年600余人次。
建校近50年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各级各类中医药专门人才,校友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校拥有600多名专家和教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多名全国名中医、上海市名中医以及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等。校(院)本部在职教职工1200余人(不包括附属单位)。
学校现有19个二级学院及部门。3所直属附属医院,曙光医院、龙华医院、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均为甲等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普陀医院和上海市中医医院。
12个附属及共建研究所。9个研究中心。另外还成立了由上海19家中医机构组成的医教研联合体。3个教育部基地:中国大学生武术训练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一级学科授权的博士点: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同时也都是博士后流动站;1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3个硕士点;27个本、专科专业(方向);同时,学校还有9个继续教育的本、专科专业。
该校实行研究院与学校合署的管理体制,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是全国七大中医药研究中心之一。学校现有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4个:中医外科、中药学、中医内科、中医骨伤学;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单位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教委第四期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实验室13个。
学校的办学目标是朝着高层次、研究教学型、外向型方向不断努力,建成为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中医药大学。(
分科简介
基础医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是院所合一的二级学院。其前身为上海中医学院基础部,于1962年10月建立。因其规模和职能的扩展,随我校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后,于1996年10月改称为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前期中、西医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分设5个学科大类、19个教研室,现有职工近160余名,教师中硕士、博士学历占70%,正高23名,副高29名。学院管理的学生近1000名,其中硕士生、博士生200余名。我院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其中,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是上海市教委已建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建的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为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学院是全国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训基地。其他如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基础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等学科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均具有一定的学术优势和地位。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和部市级课题50余项,科研经费愈千万。在开展中医藏象研究、中医“证”的研究、中医四诊客观化研究、中医防治亚健康研究、中医体质学研究、中医学术史研究、中医经典防治重大疫病研究及中医方证相关研究等方面均取得可喜成绩,并创立了具有中医特色的解剖学科,其学术水平全国领先。近年来,我院先后主编国家统编规划及新世纪课程教材20余本。
学院聘请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担任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互访及学术交流频繁。学院有多名教授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在国际上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
学院在历任领导带领下,长期以来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作出重大贡献,成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的主要支柱。学院名师辈出,名医荟萃,金寿山、刘树农、张伯讷、殷品之、张震夏、贾福华、沈济苍、万淑媛、裘沛然、凌耀星、傅维康、段逸山、柯雪帆、严世芸、赵伟康、严振国、曾兆麟、施玉华、顾文聪等著名中西医学家先后在学院任教任职。
目前学院上下一心,正以“勤求古训、融汇新知、务实基础、甘为人梯”的精神,为开创中医教学科研和谐奋进的新局面而努力。
中药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建立于12年,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建院3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层次中药专门人才1000余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各级各类医药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中药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人员六十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全院教职员工人数的75%。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该院以人才需求为导向,逐步扩大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规模,坚持高层次、研究教育型和外向型的办学定位,走多规格、多模式办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中药学院分别于1981年和1986年被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中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全国首批授予点之一。现有博士点1个,硕士点5个。现设置专业有七年制中医学专业医药结合方向、四年制中英联合办学药学专业、四年制中药学专业。目前,学院在读硕士生、博士生80余名,七年制及本科生700余名。同时,学院积极拓展中药科研领域,特别在中药新药开发、中药制剂技术研究、中药质量控制研究、中药活性物质提取、中药复方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随着学校教学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药学院将以中药学教育高地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完善教学、科研、产业工作的管理,充分发挥优势,为祖国的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针灸推拿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于1960年在全国中医院校中最早建立针灸专业;14年建立针灸推拿伤科专业;18年建立针灸推拿系;1982年在全国最早实行针灸、推拿独立招生,建立针灸系和推拿系;1998年正式成立针灸推拿学院。
作为全国最早建立的针灸推拿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的基地,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的学院,近年来坚持大学的“高层次、教育研究型、外向型”的办学模式,不断适应社会需求,逐步扩大本科及研究生的教育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级中医人才。目前开设专业及方向有:五年制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针灸推拿学(康复方向)、五年制中医学类(骨伤方向)、七年制中医学针推英语班(与上海交通大学外语学院联合办学)。
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以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为主的教学科研师资队伍,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任务。针灸学课程获国家教育部精品课程。有多名教师获得“上海市名师奖”、“上海市宝钢奖”和“育才奖”先进个人等殊荣,以及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光荣称号。
学院坚持以高层次、多学科交叉结合的发展思路,积极与上海复旦、交大、中科院技术物理研究所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等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及柔性流动,不断推动着科研水平提高和学科建设。在针灸经络基础、临床研究和针灸推拿诊疗技术的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等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先后获得多项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并获得和转让专利多项。
学院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每年均派出教师赴东南亚和欧美地区国家讲学交流以及医疗合作。也接待多国学者和团体的学习访问,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积极的贡献。
护理学院简介
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是在原上海医学高等专科的护理专业(大专)基础上组建,并于2000年5月12日正式成立。学院成立六年以来,在学校党政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初具规模,并逐步完善了管理体制和教学体系。在2003年,随着学校的整体搬迁到张江校区,护理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学质量、办学规模等各方面进一步发展,办学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思路,学院确立了以坚持中医特色为本、中西医结合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多层次、多模式、外向型”的办学形式,在原来单一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基础上,于2003年9月开始招收护理本科(四年制本科)及中外合作护理专业(三年制大专)。
护理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生气勃勃的师资队伍,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0%。近年来承担多项市级、校级课程建设和科研课题,获多项教学、科研奖项,创建市级、校级优秀课程,主编、参编各类教材数本,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学院下设3个教研室(基础护理、临床护理及中医护理学教研室)、1个护理学教学研究实验中心,拥有先进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
学院拥有实力强大的临床见实习基地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市仁济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东方医院、上海市中医医院、国际妇婴保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等,为培养高素质的高级护理人员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教学质量是学院的宗旨和奋斗目标,几年来,学院积极、稳妥地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在教学内容上充实、加强中医专业基础课程和中医专业课,强化学生外语交流能力,使他们成为具备中西医两套护理理论和技能,并富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自学院成立以来,本学院毕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100%。
医学技术学院简介
医学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元月,是根据就业市场对医学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整合中医药传统养生保健优势,顺应现代养生保健发展的要求,以培养养生保健、管理服务等医学相关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的二级学院。经过7年的管理与建设,学院由设置之初的中药制药与保健推拿2个专业,60余名学生,发展到至今中药制药、医学美容技术及中医营养等多个专业,2个校外办学分院,共计555名学生。
目前设置了中医营养教研室、医学美容技术教研室和医学技术联合教研室。在依托其他二级学院专家教授和部分外聘师资的基础上,学院专设“双师型”师资12名,分别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一项,市级科研课题二项,校级课程建设三项。
学院遵循“你的需求就是我的方向”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现已和美丽田园美容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协议,和上海市托幼协会建立了中医营养后期专业培养的关系,和上海莲氏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筹建健康实验室等,为教师和学生教学、科研和实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国际教育学院简介
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的教育,是学校专设的面向海外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自创办以来的近30年中已为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近6000余名中医师、针灸师和理疗师,并在全国所有的中医院校中首次参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为留学生提供教育服务。学院现有长期留学生440余名,每年短期留学生人数1000余名。学院还设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建立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拥有英语、日语、法语、韩语等四个专业翻译区域,能以多种语言开展教育交流活动。
珍珠莲简介
以下为药学核心期刊,楼主研究研究
医药、卫生
R 综合性医药卫生 1.中华医学杂志 2.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3.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4.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5.第一军医大学学报(改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6.解放军医学杂志 7.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8.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9.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10.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1.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2.复旦学报.医学版 13.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14.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15.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16.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17.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18.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9.广东医学 20.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21.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2.上海医学 23.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4.江苏医药 25.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6.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7.实用医学杂志 28.山东医药 29.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30.重庆医学 31.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32.天津医药 33.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34.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35.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36.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37.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R1 预防医学,卫生学 1.中国公共卫生 2.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3.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4.卫生研究 5.营养学报 6.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7.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8.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9.环境与健康杂志 10.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1.中国卫生统计 12.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13.中国职业医学 14.环境与职业医学 15.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16.中国卫生经济 17.毒理学杂志 18.中国生育学杂志 19.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现代预防医学 21.中国慢预防与控制 22.中国妇幼保健 23.中国学校卫生 24.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5.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6.生殖与避孕
R2 中国医学 1.中草药 2.中国中药杂志 3.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4.中国针炙 5.中成药 6.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7.中药材 8.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9.中药药理与临床 10.中华中医药杂志 11.针刺研究 1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3.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4.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5.辽宁中医杂志 16.时珍国医国药 17.中医杂志 18.新中医 19.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中国天然药物
R3 基础医学 1.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3.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4.解剖学报 5.中国免疫学杂志 6.免疫学杂志 7.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8.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9.生理学报 10.解剖学杂志 11.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2.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13.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改名为: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14.生理科学进展 15.中华病理学杂志 16.神经解剖学杂志 17.现代免疫学 18.学报 19.中国学与病杂志 20.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1.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改名为:国际免疫学杂志) 22.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23.中华实验和临床学杂志 24.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5.基础医学与临床
R4/R8 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1.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3.中国临床康复(改名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5.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6.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7.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8.中华护理杂志 9.临床检验杂志 10.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1.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2.中国急救医学 13.检验医学 14.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15.中国全科医学 16.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17.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8.中国输血杂志 19.中国实验诊断学 20.中国临床医学影响杂志 21.护士进修杂志
R5 内科学 1.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中华内科杂志 3.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4.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5.中华血液学杂志 6.中华肝脏病杂志 7.中华消化杂志 8.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9.中华肾脏病杂志 10.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11.中华糖尿病杂志(改名为:中国糖尿病杂志) 12.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13.中华传染病杂志 14.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1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6.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17.中国循环杂志 18.高血压杂志(改名为:中华高血压杂志) 19.中国老年学杂志 20.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1.中国内镜杂志 22.肠外与肠内营养 23.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4.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R6 外科学 1.中华外科杂志 2.中华骨科杂志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4.中华创伤杂志 5.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6.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7.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8.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9.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0.中华烧伤杂志 11.中华学杂志 12.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13.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14.中华手外科杂志 15.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6.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17.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18.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19.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1.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2.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3.临床学杂志 24.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5.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6.中国男科学杂志
R71 妇产科学 1.中华妇产科杂志 2.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3.实用妇产科杂志 4.现代妇产科进展
R72 儿科学 1.中华儿科杂志 2.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3.临床儿科杂志 4.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5.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6.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R73 肿瘤学 1.中华肿瘤杂志 2.癌症 3.中国肿瘤临床 4.肿瘤 5.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6.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7.肿瘤防治研究 8.中国癌症杂志 9.实用肿瘤杂志
R74 神经病学与学 1.中华神经科杂志 2.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中华精神科杂志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5.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6.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7.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8.国外医学?脑血管理疾病分册(改名为: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9.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R75 皮肤病学与学 1.中华皮肤科杂志 2.临床皮肤科杂志 3.中国皮肤学杂志
R76耳鼻咽喉科学 1.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改名为:临床耳鼻咽喉颈外科杂志) 3.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4.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R77眼科学 1.中华眼科杂志 2.中华眼底病杂志 3.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4.眼科研究 5.眼科新进展
R78口腔科学 1.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3.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4.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5.口腔医学研究
R8特种医学 1.中华放射学杂志 2.临床放射学杂志 3.实用放射学杂志 4.中华核医学杂志 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6.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7.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8.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9.放射学实践 10.介入放射学杂志
R9 药学 1.药学学报 2.中国药学杂志 3.中国药理学通报 4.药物分析杂志 5.中国新药杂志 6.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7.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8.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9.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0.中国抗生素杂志 11.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12.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3.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14.中国药房 15.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16.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17.华西药学杂志
返回顶部
珊瑚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珍珠莲 2.1 拼音名 2.2 珍珠莲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珍珠莲 3.1 拼音名 3.2 珍珠莲的别名 3.3 来源 3.4 生境分布 3.5 功能主治 3.6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 3.7 摘录 4 《中华本草》:珍珠莲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来源 4.4 原形态 4.5 生境分布 4.6 性味 4.7 功能主治 4.8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 4.9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珍珠莲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珍珠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珍珠莲 1 拼音
zhēn zhū lián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珍珠莲 2.1 拼音名Zhēn Zhū Lián
2.2 珍珠莲的别名毛发唐松草
2.3 来源毛茛科唐松草属植物细丝唐松草Thalictrum trichopus Franch.,以根入药。秋季集,除去茎叶,晒干。
2.4 性味
苦,寒。
2.5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用于小儿高热,肺炎,百日咳,膀胱炎,肠炎,痢疾。
2.6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0.5~1钱。
2.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全国中草药汇编》:珍珠莲 3.1 拼音名Zhēn Zhū Lián
3.2 珍珠莲的别名冰粉树
3.3 来源桑科珍珠莲Ficus sarmentosa Buch.Ham. ex J. E. Smith var. henryi(King)Corner.,以藤、根入药。
3.4 生境分布华东、华南、西南。
3.5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解毒,杀虫。主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炎,疮疖,癣。
3.6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藤或根1~2两,外用根和米汤磨汁外敷。
3.7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4 《中华本草》:珍珠莲 4.1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
4.2 拼音名Zhēn Zhū Lián
4.3 来源药材基源:为桑科植物珍珠莲的根、藤。
全年均可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icus samentosa Buch.Ham.exJ.E.Smith var.Henryi(King ex Oliv.)Corner[F.henryi King exOliv.」
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收,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
4.4 原形态常绿攀援状灌木。幼枝密被褐色柔毛,后变无毛。叶互生;叶柄长13.5cm;叶片近革质,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长612cm,宽2.53.6cm,先端渐尖或尾状急尖,基部卵圆形或楔形,全线或略带微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无毛,下面浅绿色,密被褐色柔毛;基生脉3出,侧脉68对,网脉在背面隆起成蜂窝状。隐头花序,花序托单生或成对着生于叶腋,卵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22cm,顶部中央有脐状突起,基部有苞片3枚,宽三角形;雄花、瘿花着生于同一花序托的内壁;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壁。瘦果小。花期45月,果期810月。
4.5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低山疏林或山麓、山谷及溪边树丛中。
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
4.6 性味味微辛;性平
4.7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消肿止痛;解毒杀虫。主风湿关节痛;脱臼;乳痈;疮疖;癣症
4.8 珍珠莲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和米汤磨汁敷。
4.9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珍珠莲的方剂 辟病散拼音:pìbìngsǎn别名:珍珠贝母散、辟瘟病散、珍珠散处方:珍珠1分,桂肉1分,贝母3分,杏仁2...
半提丹拼音:bàntídān《中国医学大辞典》处方红升丹加珍珠散。功能主治收口。主疮疡。...
牛黄珍珠散拼音:niúhuángzhēnzhūsǎn《麻症集成》卷四:组成:牛黄、珍珠。主治:痰气壅盛标闭。...
珍珠象牙膏ngyágāo《寿世保元》卷九引黄宾江方:方名:珍珠象牙膏组成:珍珠(用豆腐1块,切两片,将珠铺在内...
喘急汤:chuǎnjítāng处方:桃东行枝白皮1握,珍珠1两,栀子仁14枚,生姜2两,当归3两,桂心3两...
更多用到中药珍珠莲的方剂用到中药珍珠莲的中成药 珍珠明滴眼液
yè英文:zhenzhumingeyedrops珍珠明滴眼液为中成药,主要成分为珍珠层粉、天然冰片、...
珠黄消疳散0g薄荷120g甘草120g冰片60g牛黄24g珍珠12g制法:以上十一味,除牛黄、冰片外,珍珠粉碎...
复方珍珠散(珍珠散)sàn(zhēnzhūsàn)英文:复方珍珠散(珍珠散)药典标准:品名:复方珍珠散(珍珠散)Fufa...
珍珠散(煅)150g白石脂(煅)90g石膏(煅)60g珍珠7.5g麝香7.5g冰片30g制法:以上七味,除...
珍珠冰硼散San标准编号:WS3B137593处方:珍珠10g朱砂50g冰片54g硼砂(煅)443g玄明...
更多用到中药珍珠莲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珍珠莲 《异授眼科》:[眼有七十二症医治]第六十三问
目有肉痣者何也?答曰∶用手法微破之。点珍珠散,或在两角,可取去血。点推云散(方见十四问),宜服地黄丸...
《外科证治全书》:[卷二齿部证治(计十六证)]筋脉牙关紧闭,此证初起势甚危,夜尤甚,然不难愈。先用珍珠散吹牙龈,外用黄熟香附削钉,渐渐HT进,牙门渐开...
《幼科心法要诀》:[卷三疳证门]心疳小便红,胸膈满闷喜伏卧,懒食干瘦吐利频,泻心导赤珍珠治,茯神调理可收功。注心属火,色赤主血脉。故...
《医宗金鉴》:[卷五疳证门]心疳小便红,胸膈满闷喜伏卧,懒食干瘦吐利频,泻心导赤珍珠治,茯神调理可收功。[注]心属火,色赤主血脉,故...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痘疹部(下)]痘疔门主方眼底有了黄斑变性怎么回事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珊瑚 2.1 拼音名 2.2 来源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珊瑚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中华本草》:珊瑚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珊瑚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鉴别 3.11 炮制 3.12 性味 3.13 功能主治 3.14 珊瑚的用法用量 3.15 附方 3.16 各家论述 3.17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珊瑚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珊瑚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珊瑚 * 珊瑚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shān hú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珊瑚 2.1 拼音名Shān Hú
2.2 来源矾花科红珊瑚属Corallium动物红珊瑚的石灰质骨骼。
2.3 性味甘,平。
2.4 功能主治
镇惊安神,明目。用于惊风,癫痫,角膜云翳。
2.5 珊瑚的用法用量内服少量,外用适量。
2.6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珊瑚 3.1 出处出自《唐本草》。
1.《本草衍义》:珊瑚,有一等红油色,有细纵纹,可爱;又一种如铅丹色,无纵纹,为下。入药用红油色者。
2.《纲目》: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红色者为上;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谓碧者为青琅歼。
3.2 拼音名Shān Hú
3.3 英文名Coral
3.4 珊瑚的别名大红珊瑚、红珊、火树、红珊瑚
3.5 来源药材基源:为红珊瑚科动物红珊瑚、日本红珊瑚、巧红珊瑚、皮滑红珊瑚、瘦长红珊瑚等多种红珊瑚的骨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orallium rubrum(Linnaeus) 2.Corallium japonicum 3.Corallium secundum 4.Corallium konojoi 5.Corallium elatius
收和储藏:垂网入海底捞。除去杂质,洗净。
3.6 原形态1.红珊瑚,群体灌木状分枝,最大群体高度约45cm,分枝不在一个面上,各个面上的分枝表面生有多数水螅体,即称珊瑚虫,其珊瑚萼呈半球形,疣状,上有羽状触手8条,触手中央有口,虫体所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的骨骼,即通称为“珊瑚”。骨骼的表面和中轴均为殷红色(或称牛血红色)。中轴硬,皮层薄,其皮层骨针呈对称辐射状多瘤突绞盘形,大小约 6.610μm,为其鉴别特征。 2.日本红珊瑚,群体分枝扩展如扇,分歧较细,皮层有6,7,8辐射突和十字形骨针。外表面为公牛鲜血红色。 3.巧红珊瑚,群体分枝扩展在一个面上,最大高度可达 75cm。正面的小枝瘦长而多。水螅体疣均匀分布,不呈丛状(小枝顶端除外),皮上乳突密。皮层有双茄形8辐射突骨针。 4.皮滑红珊瑚,群体分枝扩展在一个面上。水螅体疣成群成丛。皮光滑,皮层无8辐射突骨针。小枝末端厚。 5.瘦长红珊瑚,群体分枝扩展在一个面上。水螅体疣均匀分布,不成群。皮上有乳突,皮层无8辐射突风针。小枝末端瘦长。
3.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 1.红珊瑚一般均生长于深水区,不论在大西洋地中海区系或印度太平洋区系都产于深海。地中海的红珊瑚幼体在560m深处经常能发现,成体一般均生长在60300m深处。生境条件:要求硬底,无沉积物,水清,流急,低光照,低温(820℃)。生长速度慢,成体每年夏季产卵,其浮浪幼虫是负趋旋旋旋旋光性,从幼虫附着后,生长12年开始性成熟,年生长率为 0.52cm,平均寿命为75年。2.生长于太平洋区海域。水深100400m范围内是成体(指商业产品)生长丰富的区域,近年来新发现的红珊瑚产地为水深10001500m。本种主产于日本海、小笠原群岛、琉球群岛、中途岛。3.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4.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5.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
分布:1.分布于地中海、波斯湾,古来从波斯等地进口至我国。2.我国分布于台湾东部、北部海域,及澎湖列岛和南沙群岛的南威岛等海域。3.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4.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5.生境、分布与日本红珊瑚相似。
3.8 性状性状鉴别 日本红珊瑚呈断碎的树枝状或短棒状,长11.5cm,直径26cm。表面红色而油润,部分呈**,具瓷样光泽,并有明显的细蜜蜂 纵沟,有的可见散在的小突起和小孔。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中心部多呈**,粗大者呈空心筒状,细小者平坦无孔。气味均无。 显微鉴别 生物显微镜下,粉末呈半透明的具棱角状的颗粒,并可见少量的珊瑚虫触手残段。偏光镜下,可见颗粒状及纤维状日粒,并有薄片状晶粒,其大小和排列方式不同,均为明显的正或负突起,明显的双折射和高级白的干涉色。
3.9 化学成份含碳酸钙等。
3.10 鉴别理化鉴别 (1)取粉末少许置载玻片上,滴加2mol/L盐酸1滴,1mol/L硫酸1滴,在显微镜下观察,有针状、针簇状或片状结晶。(检查碳酸钙)(2)本品热著分析,吸热为165℃(宽),930℃(大);放热335℃(小),20200℃增重1%,200940℃失重44.5%。
3.11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研成细粉,再水飞制成极细粉,干燥。
3.12 性味味甘;性平
3.13 功能主治去翳明目;安神镇惊;敛疮止血。主目生翳障;惊痫;吐衄;烧烫伤
3.14 珊瑚的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30.6g。外用:适量,研细末点眼虞调敷。
3.15 附方①治小儿眼有障翳:珊瑚,细研如粉。每点时,取如黍米大,纳在翳上,日再点之。(《圣惠方》珊瑚散) ②去肤翳:珊瑚、贝子、真珠、琥珀、石蟹。为极细末,点入目中。(《本草经疏》) ③治心神昏冒,惊痫卒倒,或怔忡烦乱:大红珊瑚、琥珀、真珠各一钱(研极细),人参、白术、当归、胆星各三钱(共研末)。和珊瑚等末,每服一钱,灯心汤调下。(《方脉正宗》) ④治心肺郁热,吐衄不止:大红珊瑚,徐徐研极细如粉。每服二分,百合煮成糊,调服。(《彭氏家抄方》)
3.16 各家论述1.《唐本草》:主宿血,去目中翳,鼻衄,末,吹鼻中。
2.《海药本草》:主消宿血、风痫等疾。
3.《纲目》:点眼,去飞丝。
4.《日华子本草》:镇心,止惊,明目。
3.17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珊瑚的方剂 珊瑚散拼音:shānhúsǎn《圣惠》卷三十三:方名:珊瑚散组成:珊瑚3分,龙脑半钱,朱砂1分。主治:眼赤...
八宝蕤仁膏燕1钱,石蟹1钱,朱砂2钱,珍珠8分,蕤仁8分,珊瑚7分,琥珀6分,麝香5分,冰片2分,黄丹(制过)...
眼科八宝散顺方):方名:眼科八宝散组成:玛()1钱半,珊瑚1钱半,血珀1钱半,连珠1钱半(4味用豆腐煮透,...
拨翳紫金膏燕子5分,金精石5分,银精石5分,白丁香5分,红珊瑚5分,乳香5分(另研),辰砂2钱(另研),炉甘石...
揩齿白石英散íyīngsǎn别名:白石英散处方:白石英1两,珊瑚半两,海蛤半两,琥珀半两,海水沫1分,丹砂1分,...
更多用到中药珊瑚的方剂用到中药珊瑚的中成药 二十五味珊瑚丸
uweiShanhuWan本品系藏族验方。处方:珊瑚75g、珍珠15g、青金石20g、珍珠母50g、...
八宝眼药州方):组成:制炉甘石60g,冰片18g,琥珀、珊瑚各4.5g,硼砂6g,珍珠、麝香各1.2g,朱砂...
珊瑚癣净g标准编号:WS3B345398处方:复方珊瑚姜酊水杨酸甘油醋酸性状:本品为草绿色至蓝绿色的澄...
肿节风草药性备要》记载的九节茶的别名。是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glabra(Thunb.)N...
姜黄消痤搽剂g、土荆芥25g、一枝黄花25g、绞股蓝25g、珊瑚姜50g制法:以上七味,姜黄、珊瑚姜粉碎成粗粉,...
更多用到中药珊瑚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珊瑚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珊瑚
)释名钵摆娑福罗(《梵书》)。集解恭曰∶珊瑚生南海,又从波斯国及师子国来。颂曰∶今广州亦有,...
《证类本草》:[卷第四]珊瑚珊瑚味甘,平,无毒。主宿血,去目中翳,鼻衄。末吹鼻中。生南海。唐本注云∶似...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二]青玉海人以网于海底取之,初出水红色,久而青黑,枝柯似珊瑚,而上有孔窍,如虫蛀,击之有金石之声,乃与珊瑚相...
《本草图经》:[玉石中品卷第二]珊瑚珊瑚,生南海。注云∶又从波斯国及师子国来。今广州亦有,云生海底,作枝柯状,...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一十一]远年障翳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核心期刊吗?
老年性黄斑变性(sneile macular degeneration,SMD或aging macular degeneration,AMD ),也称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 ),是欧美地区老年人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发生本病的年龄大约在50岁,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临床上分为干性AMD和湿性AMD两种类型。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5-448.具体发病的原因尚不能确定,可能与年龄、饮食、吸烟、遗传、视网膜慢性光损伤、基础疾病等有关。梁凤鸣等.基于肝肾亏虚理论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药研究现状[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9):142-146.现代中医研究认为,黄斑归属于脾脏,黑睛归属于肝脏,瞳神归属于肾脏,故湿性AMD与肝脏、脾脏、肾脏的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3邵雁,徐新荣.中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进展[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3,(27):91-94.。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分别属于“视瞻有色”、“视瞻昏渺”、“暴盲”等疾病范畴。 4王莉,梁凤鸣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辨证论治探讨[J].新中医,2011,(43):9-10.
1.发病机制: 对于湿性AMD的发病机制,许多专家争议较多,并未形成统一共识,但多数学者认为湿性AMD与bruch膜增厚、视网膜色素上皮的消耗、视网膜色素上皮沉着有关5姚慧敏。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杂志学,2013,(19):370-375.。还与氧化应激、炎症免疫,以及新生血管的形成有重要关系。6杨萱,魏文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14,(6):5-9.
2.诊断标准:参照中西医结合眼科学7段俊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M].第9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78-281.:一眼视力突发骤降,数年后可能会累及另一眼,黄斑区后极部视网膜会见到玻璃膜疣和新生血管或者神经上皮层的脱离。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出血区遮蔽荧光、荧光区渗漏。
3治疗
3.1中医治疗: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价格便宜、服用相对安全、取材较为广泛等一系列特点。8周尚昆等.明睛颗粒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研究进展[J].眼科新进展,2014,(34):155-157.高志强10高志强.凉血化瘀法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CHSM14,2014,(4):58-59.对50例湿性AMD患者全部用化瘀、凉血的方法治疗,药物组成:生地、芍药、丹皮、仙鹤草、大蓟、茜草、小蓟、生蒲黄、炒山栀、枳壳,所用各药量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晚期患者在原来方剂的基础上酌情加半夏、昆布、浙贝母、海藻以软坚散结,加快瘢痕的吸收;伴有出血者可酌加白茅根、大蓟、侧柏叶、小蓟、藕节碳等以止血;伴有渗出者可酌加车前子、泽泻、茯苓以减少渗出。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连续服用3个月。用药1、3个月之后,视力改善例数明显增加。张祝强等人对34例(52眼)湿性AMD患者以健脾明目、燥湿化痰为治疗原则,方剂选用二陈汤,并根据患者症状随证加减,有出血者加大蓟、小蓟、茜草、生蒲黄等;渗出严重者加昆布等,并根据患者眼部症状随证加减。在此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主穴:太阳、承泣、风池、攒竹。配穴:肝俞、球后、肾俞、三阴交。同时以血栓通注射粉针,每次100毫克,加入注射用水3毫升,为患者做直流电治疗,每日一次。20天为一个疗程,所有患者最长治疗60天,最短治疗20天。治疗20天后视力提高1-3行及3行以上者共40眼,总有效率为76.92%。张祝强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湿性黄斑变性34例临床观察[J].辽宁医学杂志,2013,(27):126-127.
3.2西医治疗:湿性AMD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CNV形成中起关键作用,而抗VEGF治疗成为CNV治疗的有效手段。11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底病学组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指南I临床路径制定委员会.中国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治疗路径-中华眼底病杂志.2013,29(4):343-355.。激光光凝、光动力疗法、放射治疗、黄斑部转位手术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手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给湿性AMD带来希望,12Zhang X,Ren B C.Recent Advance of the Study on Treatment fo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Int J Ophthalmol,2007,7(6):l674~1676.13李菲,陈长征.玻璃体腔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后视功能的变化.中华眼底病杂志,2011,27(1):~99。丁晓琚等人为20例患者22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毫升,每月1次,连续治疗3次后根据病情观察决定是否继续注药,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患眼的中心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可见,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可使患眼视力提高,抑制新生血管的渗漏,无与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丁晓琚,单舞强,谢桂军等.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J].国际眼科杂志,2016,(11):2088-2090.杨默迟等人共收纳湿性AMD患者46例(72眼),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每瓶装0.2毫升)0.05毫升,每月1次,连续共注射3次,治疗总时间为3个月,患者治疗后比治疗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逐渐增加,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逐渐减小的趋势。杨默迟等.雷珠单克隆抗体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215-1218.
3.3中医药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薛娟,路玉英为60例(60眼)湿性AMD患者其中对照组30例(30眼)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规格:40mg:1ml)0.1ml(含曲安奈德4mg),30例(30眼)为治疗组,在注射曲安奈德的基础上联合唐由之经验方--明睛颗粒,方剂药物的组成:蒲黄15克,黄芪30克,墨旱莲20克,随证加减,阴虚症状伴眼底出血者,加生地黄15克,侧柏叶10克;陈旧性眼底出血,伴见黄斑部水肿、心脏不适、舌暗红、脉弦涩者,加地肤子10克,川芎15克,每日1剂,早晚分两次温服,每次150毫升。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眼底出血渗出较治疗前面积减少75%及25%-75%以上者为83.3%,对照组为43.3%。视力提高2行以上或提高1行或者保持不变者为86.7%,对照组为60%。14薛娟,路玉英。明睛颗粒联合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2):86-88.吴权龙等人将77例(77眼)湿性AMD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39例,39眼):散血明目片 雷珠单抗注射液;雷珠单抗组(38例,38眼):雷珠单抗注射液。联合治疗组雷珠单抗注射液(0.2毫升)注射0.05毫升,散血明目片为院内制剂(0.3克/片)每次口服10片,每日三次。连续服用3个月。雷珠单抗组为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注射液(0.2毫升)0.05毫升,每个月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个月.治疗3个月后,联合治疗组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者为76.9%,雷珠单抗组为50%.治疗前后2组中央黄斑视网膜厚度均有明显降低,其中联合治疗组中央黄斑视网膜厚度降低更为明显.16吴权龙,彭清华等.散血明目片联合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液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观察[J].中南药学,2016,(14):329-332.方一惟等人收治湿性AMD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雷珠单抗注射液;中西医结合组(55例):雷珠单抗注射液 中药汤剂。对照组用雷珠单抗注射液注射0.05毫升,中西医结合组在雷珠单抗注射液基础上加中药汤剂治疗,中药汤剂处方:石决明20克,太子参20克,茯苓10克,昆布10克,生蒲黄10克,薏苡仁10克,郁金10克,每日1剂,每次150毫升,每天分3次温服,两组各治疗4周,对照组最佳矫正视力率41.82%,中西医结合组为63.64%,中西医结合组的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优于对照组。脉络膜新生血管渗透消失率:对照组60%,中西医结合组94.55%。中西医结合组脉络膜新生血管渗透消失率显著由于对照组。17方一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117-118.
4.小结: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AMD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优势,虽然中医治疗仍难以清楚脉络膜新生血管,但在血管新生关键因子的调节方面能够起积极作用,尤其在防止黄斑反复出血和提高视觉质量方面有效。安丽娜,魏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研究进展.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9,19(6):365-367.刘红宇。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研究概况。亚太传统医药,2011,7(2):162-163.卢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医药治疗进展。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4):291-2931.抗新生血管药物出现时间短,存在复着价格昂贵、复发率、反复注射、不良反应等问题。张欣桐,梁凤鸣.眼底新生血管中西医治疗进展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5):279-283.关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功能恢复问题,西医学的多数观点认为不可逆,但中医药对本病视力的提高确实临床存在。王莉,梁凤鸣等。补肾活血法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37-338.中医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治疗湿性AMD可有效提高最佳矫正视力,降低视网膜厚度,降低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具有有临床意义。
国家一级医学刊物有哪些?
这个是核心期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北京)远程教育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医学学术期刊。本刊为月刊,大16开本。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2779,国内统一刊号:CN
11-5024/R,邮发代号:82-107,国外邮发代号:M-1751,广告许可证号:京朝工商广字第8091号。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以服务全国医药卫生及相关行业的管理科技人员,促进国内外中医药学术交流和医药学的科学发展,开展学术争鸣。
提高全国健康水平为宗旨,全面反映我国中医药的科研前沿,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先进医疗技术及药物研发,及时交流防病治病经验,大力普及中医药教育。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是中国科技期刊统计源期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科技部万方数据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收录。
辟有综述、名师讲座、学术专著、实验研究、科研进展、中医论坛、用药精讲、护理园地、远程辅导等栏目。本刊常年征集:医学教学、科研、临床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药、护理、检验、医技、预防、药学、管理以及临床各科等医学相关学术论文。
本刊以“改革创新、探究提高、专业权威”为办刊宗旨,以平实、贴近、求真为办刊方针,以充分展示临床各科医护技术人员和医药医技工作者的最新医学成果,反映国内外最新的医药发展动态,服务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临床医药卫生工作者为己任,加强国内外医学学术交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权威性。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AJED)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
国家一级医学刊物中没有医学院的院刊。国家一级医学刊物有以下:
1、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华血液学杂志》是中华医学会主办的血液学专业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血液学与输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包括血液学基础理论研究、血液病临床病理、输血血液制品、代血液研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
2、中华消化杂志
中华消化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的消化专业医学学术期刊。1981创刊,规格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本,月刊。
3、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高级专业性学术期刊,读者对象为从事泌尿外科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的中高级医学科学工作者。主要报道泌尿外科领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以及对临床工作有指导意义且与泌尿外科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
4、中华学杂志
《中华学杂志》1981年创刊,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广醉学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中华学杂志报道学领域领先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科临床有指导作用、且与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医学研究。
5、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为我国显微外科专业性刊物,是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的专业性的学术性期刊。前身为《显微外科》,1985年更名为《显微医学杂志》,1986年改为现刊名。以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科技出版的政策、法令;遵守科技道德和编辑道德,严守国家机密,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为办刊方针。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华显微外科杂志百度百科-中华学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消化杂志
百度百科-中华血液学杂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