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眼科院士_中国看眼科最好的医院
1.三天痛失四位国之栋梁,他们分别为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李绍珍院士作为一名学者,在科研工作中总是孜孜不倦,积极探索,正如她所说:我们自己要继续学习,知识要不断更新,思想上紧跟时代。她也是这样做的。她从1959 年起在中山医学院参与建立第一间眼科生化实验室,开始进行中国人晶体化学成分分析。
为了提高白内障手术的质量,李绍珍院士积极投身白内障手术的技术引进和创新。20世纪70年代后期,她亲自率领专业组人员及研究生积极开展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进行了系列创新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她们首创Nd:Y激光断线治疗现代囊外摘除术后角膜散光;创立选择改良巩膜切口、术中调整缝线、术中或术后角膜切开、术后选择性断线等综合方法对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角膜散光进行防治,使患者更好地恢复视力;拓宽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适应证,开展对高度近视、抗青光眼术后、葡萄膜炎和糖尿病并发白内障等复杂情况下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并通过不断改良手术切口和术式,以及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和可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术,使创口愈合加快,裸眼视力显著提高;她在国内率先报道门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结果,为患者解决住院难及经济负担等问题;她还率先开展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为恢复双眼单视和立体视创造了条件。
在科研工作中,她注重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确定研究方向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的处理、论文撰写五个环节控制,力求从实际出发,将课题的先进性、科学性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在科研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如第一,在白内障病因实验研究方面开展并指导一系列的工作:她与她的同事们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合作首次系统地对人类从胚胎到老年的主要晶体蛋白及其亚基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成人α晶体蛋白的聚集体较胚胎者大;分析透明和白内障晶体中γ-晶体蛋白的含量,首次发现人透明晶体中γ-蛋白各亚基量随年龄的不同而有变化,但总量恒定,在白内障晶体中则减少;与国际同期发现胚胎γ晶体蛋白含量有糖基成分,并首次报道胚胎γ2和γ3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有差异;提出γ-晶体蛋白的总量下降及亚基改变与白内障形成有关;第二,进一步阐明白内障发病机理,发现晶体上皮细胞凋亡基因过度表达是各类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的共同分子基础;第三,在白内障治疗防治方面,发现紫花杜鹃甲素及黄芩甙有抑制晶体醛糖还原酶的作用,对糖性的白内障的治疗作了有益的探索;对后发障的防治研究发现中药高三尖杉酯碱、骆驼蓬碱等不但能抑制体外培养的晶体上皮细胞增殖,而且在(兔)晶体囊外摘除后,前房注入此类药物亦可抑制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发现激发或诱导晶体上皮细胞凋亡对防治后发性的白内障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对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抑制的有效方法,率先开展其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利用反义核酸技术阻断晶体上皮细胞周期进程,探索预防后发障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李绍珍院士亲自参与并指导眼免疫实验研究,对葡萄膜炎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其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广东省科委、卫生部、美国NEI和HKI等科研基金的资助并取得突出成果。她主持的《白内障防治研究》获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葡萄膜视网膜炎发病机制的系列实验研究”获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作者),19 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人工晶体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自然演变及其控制的研究”获199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作者)。她主编的《眼科手术学》于1999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先后发表论文150篇。 从20世纪50年代起李绍珍院士就随着毛文书教授下乡开展防盲治盲工作。几十年来,她的足迹踏遍南粤大地的工矿和农村。李绍珍院士从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无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工作能力有多强,即使无日无夜地干,也不能满足众多盲人的需求。从年轻的时候开始,李院士心中就泛起一个不灭的梦——建立起培养中国高级眼科医生和研究人员的重点教学基地,培养一大批献身于中国眼科事业、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眼科医生。为了这个理想,她和她的前辈一道,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倾注了毕生的热情。
在国内积极推广新技术,李绍珍院士的研究成果有重要的临床指导和理论意义,她主持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晶体超声乳化手术学习班,培训了来自中国23个省、市、自治区及澳门近千名眼科医生,促进人工晶体植入术在中国的推广和提高。作为白内障防治课题负责人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和国际防盲机构(HKI)合作,深入农村示范和推广人工晶体术,在广东省建立5个白内障手术防治基地,并在农村进行白内障患者疗效与生存质量的研究,找出影响中国农村白内障复明手术质量和数量的原因和对策。她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防盲治盲研究工作,是美国海伦凯勒国际防盲组织在中国的唯一顾问。由于她在白内障工作方面作出的优异成绩,1996年开始受卫生部委托主持十年百项中的《白内障手术防治》面向基层和农村的技术推广工作。 李绍珍院士在中国现代眼科学奠基人陈耀真教授、毛文书教授等老一辈知名专家的高尚医德和刻苦钻研的精神鼓励下,四十多年来,勤奋地工作在临床医疗第一线,以精湛的诊治技术,热情周到的服务,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受眼疾患者好评。1966年,她响应党的号召到广东省封开县农村进行医疗工作,在当时的公社卫生院及县医院当了三年多的眼科医生。她医术高明,许多病人远道从广西慕名而来请她治病,做眼科手术。当时农村缺医少药,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她和她的同事研制了中草药和用葡萄糖静脉注射液治疗病人。李绍珍院士从年青时代开始投身眼科专业工作,在临床上,她争取多值班,手术上多练基本功,起早摸黑做24小时的眼压测定和房水静脉观察,她无一不亲自动手;无论是担任手术者或是手术助手,她都投入十分的热忱,每次术前洗手消毒时间,她都抓紧时间将手术的每个步骤及手术时可能会发生合并症及处理方法在头脑中过一次“**”,尽管这些手术已经做过许多次,但是她觉得,病人的眼睛由你诊治,你就要为他的眼睛负责,手术一定要尽量做得好,减少并发症。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改进,经她手术后的病人其视力恢复良好。
李绍珍院士为人诚挚热情,对待接诊的病人无论是普通农民还是高级领导干部、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她都能一视同仁,想方设法为他们解除疾苦,使他们重见光明。她年事渐高仍坚持查房做手术,组织疑难病例讨论。由于她在医疗工作中的高质量服务,得到群众和领导的赞誉。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白求恩式医务工作者。1999年被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保健奖状。
三天痛失四位国之栋梁,他们分别为社会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四大名师说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眼科副主任赵家良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教授朱学骏,中国工程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医院高润霖教授,北京医学院院长增益新院士。
北京协和医院的眼科副主任赵家良院士,在眼科医学专业领域的建树,已经处于升华医学专业学术的阶段。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终身教书朱学骏教授在专业领域已经是行业的泰斗,他德高望重,是我国皮肤科领域的领跑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学院阜外医院高润霖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及科研工作,他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在我国规范化做出了贡献。是肿瘤学长在癌症治疗领域颇有建树,增益新院士用科学的薪火点亮了鼻咽癌患者的希望,用创新的阶梯登上了还领域的领奖台,他还为我国的医改苦心研究,为强基层、强全科屡次进言。
最近的这几天都是很沉重的时间,因为我们在三天痛失了四位国之栋梁。这实在是太令惋惜了。他们都是为了我们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生都在自己的行业中奋斗终生。短短的三天之内,就让我们失去了伟大的四位人才,让人民为之哀惜。不过我们后人将会永远的铭记他们,记得他们给我们国家带来的贡献。我们也会更加的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一、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
在2021年5月20日时,中国眼科医学界泰斗夏德昭去世,年享104岁。他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家,东北地区眼科学的奠基人。他还创建了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专业,创办了《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创立了中国角膜移植术。为我国的医学水平进步了很多,特别是在眼科方面,有很多专著和贡献,他在生命的尽头之时还在临床一线的工作上奋斗。
二、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文博专家杨伯达。
杨伯达老先生是在2021年5月21日去世的,年享94岁。他十余年来专攻艺术文物及美术史,曾经还主持参与金玉珠宝大佛、翡翠《蓬莱仙境》以及珍贵宝玉石的鉴定评估。他还撰写专著50多部、论文480余篇,为我国的玉石珠宝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吴孟超老先生是在2021年5月22日去世的,年享99岁。他是我国的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也是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还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有很多外科医生都相当于是他的学生,并且一直都在临床上工作,坚持每天坐门诊,每周都要做手术,他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也是在2021年5月22日去世的,年享91岁,他是跟吴孟超老先生在同一时间一起离开人世,并且两人离开的时间也相隔几分钟。袁爷爷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并且他一生都在为这件事而奋斗,为此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牺牲。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