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现代耳鼻喉科学研究_中医耳鼻喉杂志
1.李淑良是谁
中医药科学研究在总体上可分为医学研究和药学研究两大门类;根据研究性质又可分为临床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三类。具体内容有:
①各科临床研究。包括对内、外、骨伤、妇产、儿、眼、耳鼻喉、口腔、皮肤、肿瘤、肛肠等科的各种病证辨证论治规律的研究。
②著名中医师临床经验的整理研究及对民间疗法的继承、发掘和整理研究。
③基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研究。包括对脏腑、经络、气血、营卫、津液、四诊八纲、五运六气等的研究。
④治则和治法的原理及应用研究。
⑤临床辨证施护的研究。
⑥药物基础理论及应用的整理与提高研究。如中药药性理论、中药种植、猎、加工、炮制、中药实验药理学及中药、栽培、鉴定的研究等。
⑦方剂学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如方剂配伍原理、剂型改革及制剂工艺的研究,药品质量控制检测原理研究等。
⑧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临床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
⑨中国医学史研究。
⑩历代医学流派学术理论研究。a.医药文献与古籍整理研究。b.医药情报信息研究。c.养生学及康复医学研究。d.医学工程学研究。如诊断、治疗仪器的研究及电子计算机在中医学的应用研究。e.生育及优生优育的中医药研究。f.传统医学的卫生事业管理的研究。
李淑良是谁
医学可分为现代医学(即通常说的西医学)和传统医学(包括中(汉)医、藏医、蒙医、维医、朝医、彝医、壮医、苗医、傣医等)多种医学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相应的一些医学体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印度传统医学系统也被认为很发达。
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法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
基础医学包括:医学生物数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物理学,人体解剖学,医学细胞生物学,人体生理学,人体组织学,人体胚胎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免疫学,医学学,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学,人体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医学信息学,急救学,护病学,新中心法则。
临床医学包括: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影像诊断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核医诊断学,临床治疗学, 职能治疗学,化学治疗学,生物治疗学,血液治疗学,组织器官治疗学,饮食治疗学,物理治疗学,语言治疗学,心理治疗学,内科学,外科学,泌尿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
老年医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医学,传染病学,皮肤医学,神经医学,学,肿瘤医学 ,急诊医学,学护理学,家庭医学,性医学,临终关怀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听力学。
扩展资料
中西医学差异
中、西医用不同的思维模式诊治疾病,其基本理论各成体系并有根本差异。中西医学的差异不仅仅是有否实证的科学理念,最主要的是两种文化体系的差别。从理论上讲,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可能统一的医学体系。
“中体西用”曾成为中西医汇通派的指导思想,但由于两种医学的根基不同,硬在中医之体上套上西医之用,近一个世纪的事实证明,“汇通医学的体用判断脱离了中西医学的事实认识,以价值认识代替了事实认识,决定最终结果劳而无功”,因此,中、西医学应并存共荣而不必强求统一。
尽管中、西医学还不可能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医学模式,但可以独立发展,并存共荣,整合互补。缘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影响,西医学的发展趋势若仅仅是单纯地重视分析而忽略了整体结构和整体功能,无疑将渐行渐窄。而中医讲究“感悟”,未免夹带有很多主观因素,难以客观地定量,定性。
若中医的诊察疾病能参考现代医学的微观分析,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的统一,使中医诊断客观化,即把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引入中医理、法、方、药的研究,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借鉴、补充,避免各自的片面性、局限性。
这将有利于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和而不同”,多元发展,中医药在防治非典、禽流感和艾滋病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也证实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
百度百科-医学
李淑良
李淑良,男,1938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作品有《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中文名:李淑良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38年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
代表作品:《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
职称: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人物经历
1957~1963年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至今。曾师从全国著名中医喉科专家耿鉴庭。
任职情况
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著名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500名老中医师带徒二、三、四批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社会兼职有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耳鼻喉口腔科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中药品种保护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审中心专家库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人材培养委员会委员等。
担任《中医耳鼻喉研究》杂志总编,《世界中医药》、《中国中医急症》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
44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科研、教学、临床工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研究古代文献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脏腑与耳窍相关理论,研究了耳与肺的相关性,阐发了耳与肺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以及耳病从肺论治的理论依据,并运用于临床。
主要贡献
著作
多年来撰写了近30部著作,如《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传统康复医学》、《中国基本中成药1.2部》、《中医耳鼻喉》、《实用中西医临床诊断治疗学》、《中医老年病学》、《耳鼻喉科》等主编及参编30余部。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等。
承担课题
承担科研课题主要有北京市青年基金课题—分泌性中耳炎从肺论治、中国中医科学院优势病种—变应性鼻炎的中医治疗方案、中国中医科学院优势病种—中药及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诊疗规范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优势病种—慢喉喑的中医治疗等。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及师带徒9名。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辨治耳鼻喉科疾病的思路,如注重整体观念、局部与全身辨证相结合等,并验之于临床。在业内首先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耳聋治肺”,并大力推广“咽喉疾病治疗散风为先”的理念及方法,在肿瘤的治疗中重视扶正、兼以祛邪,在耳鼻喉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